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功德圆满,普度众生。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取经途中,他究竟经历了哪些磨难呢?

一,真实的唐玄奘其人。

唐玄奘原名陈祎,出生官宦世家。曾祖父陈钦,官至上党太守;祖父陈康,曾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为一方县官。

玄奘幼时“备通经典,爱古尚贤”。10岁时以居士的身份,随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旁听佛经讲解;11岁时参加僧人考试,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问他“为什么出家”,玄奘不假思索的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很是赏识,破格录取他为净土寺僧人。

二,玄奘为何前往天竺取经?

唐玄奘如愿成为僧人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经书。但逐渐发现,很多经书翻译不善,无法理解其中的真谛,甚至个别经书的注译还自相矛盾。

正当玄奘苦闷迷茫之际,天竺僧人波颇云游到了长安,玄奘立即前去讨教。波颇在向玄奘进行了一番耐心的讲解之后,对他指点迷津:“天竺的那烂陀寺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惑。”

那烂陀寺是《西游记》中大雷音寺的原型,是所有僧人心中的圣殿。玄奘暗下决心,一定要前往那烂陀寺,求取真经。

三,玄奘历经苦难,终得真经。

一是偷渡出关,命悬一线。

玄奘决定只身前往天竺后,上书唐玄宗,未得到批准。两年后,贞观二年,27岁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混在逃难的人群里偷出长安,途经凉州,被勒令返回。玄奘只好取道玉门关,经瓜州时,朝廷的通缉文书已传遍边关。玄奘不幸被戍边士兵发现,城上乱箭齐发,玄奘险些丧命。好在瓜州官员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但对通缉令置若罔闻,还派遣一个名叫石磐陀的胡人(孙悟空的原型),护送玄奘出关。

石磐陀是强盗出身,途中曾想杀掉玄奘,返回边关。玄奘发现后,变卖了衣物,给了石磐陀一些钱物,一人一马,只身上路。

二是独闯沙漠,九死一生。

石磐陀离开后,玄奘一人进入了天上无飞鸟,地上无走兽的茫茫大沙漠里。饥渴、高温伴随孤独,吞噬着玄奘孱弱的躯体,摧毁着玄奘的意志。更要命的是,玄奘发现自己迷路了。他想取下装水的皮囊喝口水,略作休整,继续前进,不料一失手将囊中的水全部洒掉。玄奘万念俱灰,心生退意,勒转马头,往回取水。艰难行走十几里后,忽然想起自己临行前的誓言:“我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归一步生。”于是,玄奘又毅然决然地返回了茫茫沙海中。

数天之后,玄奘终于饥渴难当,昏倒在沙漠里。到了夜里,沙漠里急剧下降的气温让玄奘醒了过来,他强打精神,任由老马带着,漫无目的地在沙漠中前行。最后,玄奘奇迹般地发现了一处水源,脱离了困境,终于走出了沙漠,到了高昌。

三是拒绝诱惑,决意西行。

高昌国王敬仰玄奘的壮举,想留下玄奘,承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玄奘向佛之心坚如磐石,以绝食相抗。高昌王被他的诚意打动,不再强留,派出20名随从,保护玄奘西去。

四是翻越高山,缺氧遇险。

《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玄奘一行在翻越雪山时,遭遇“小头痛”、“大头痛”,数日后才走出大雪山,“冻死痛死者十之三四”。后人考证,这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达坂时,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五是潜心修行,誉满天竺。

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玄奘行程13800余里,终于抵达天竺国那烂陀寺,拜在高僧戒贤法师门下。经过5年的学习,玄奘成为了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相传,僧人顺世外道不服玄奘的佛学成就,曾送给他50条疑难经义,扬言“只要玄奘能翻译出其中任意一条,他就提头来见”。

三天后,玄奘译出了全部50条经义,并当场讲解。顺世外道很是佩服,欲举刀自刎,玄奘制止了他。于是,顺世外道心服口服的拜玄奘为师。

由此,玄奘名满天竺。

四,功成回国,弘扬佛法。

贞观十九,44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唐玄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许以高官厚禄,劝其还俗,“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但玄奘初心不改,立志以身事佛,弘扬佛法,上书玄宗“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

后来,玄宗用了近10年的时间,在长安的译经院里,和弟子一道翻译了《般若经》、《瑜伽论》等佛经,撰写了《大唐西域记》等著作。

玄奘为追求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明朝作家吴承恩将他的故事改编成《西游记》,使得玄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