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力推崇法家治国,而儒家和法家又是死对头,因此出现“焚书坑儒”的惨状事件。我们都会认为秦始皇统治下的帝国,其实对儒家是非常排斥的,甚至不惜代价会把儒家给消除掉。

但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儒家经典,依然都还健存。包括在秦朝时期,很多官员也都是儒家出身的,甚至都做到很大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汉王朝刘邦时期。那么秦始皇是真的很讨厌儒家吗?今天,笔者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焚书坑儒”背后的一些真相,以及秦始皇是如何重用儒家的。

“焚书坑儒”杀掉的是谁?

关于焚书,秦始皇到底烧的是什么书?

司马迁在《史记》里重点提到了两本书,一本是《诗经》,还有一本是《尚书》,这两本书都是儒家经典的代表。

《诗经》和《尚书》在“五经”中的排位很靠前,焚书说明秦始皇发动的焚书主要就是针对儒家而做的。至于“坑儒”,从字面上看,就是在迫害儒家。如果我们仔细读一下《史记》之类文献,就会发现,秦始皇活埋的那批人里有一部分确实是术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儒生。因此很多观点认为:坑儒坑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江湖术士,也就是替秦始皇求取仙药的那批人,这些术士们欺骗秦始皇,眼看要露馅,就想着逃跑,结果被秦始皇抓起来,全部给活埋了。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虽然打击了一部分儒家弟子,但对儒家也很重视,甚至还提拔了一大批儒生,曾经设置过一个官职,叫作“博士”。这个官职其实就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一个人在秦朝当上了博士,就意味着他很有学问,经常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议。博士还可以收徒弟讲学,秦朝的博士中,有不少都出身儒家。

有一位大儒叫叔孙通,他在秦始皇死后,还获得了秦二世的赏识。汉朝建立以后,叔孙通还帮汉高祖刘邦制定了宫廷礼仪。在整个秦朝,儒家的传承根本没断,儒家在秦朝能够获得传承,和秦始皇的政策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秦始皇对于儒家其实根本没有那么憎恶。

“焚书”和“坑儒”为何发生?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以后,废除了周王室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的高度集权。所谓郡县制,区别于分封制,就是中央派官员去接管地方,这些官员不能把职位传给子孙,随时可能被调动,甚至是免职。

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确实更有利于消除分裂的隐患。但在此之前,周朝的分封制已经延续了八百多年,人们一时很难接受郡县制这种全新的秩序。尤其在儒家看来,郡县制更是让人不能容忍,因为儒家推崇周朝的制度,认为复古才能带来太平。

秦始皇一次宴会的时候,一个叫淳于越的儒家学者看不下去了,跳出来说,当年商朝和周朝能延续那么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诸侯王为天子提供屏障。现在陛下把分封制给废了,万一朝廷里出现大臣谋反篡位,那有谁会来救援呢?为了长治久安,陛下还是应该恢复分封制。

淳于越刚说完,丞相李斯就火了,站出来说:这些儒生们根本不了解现实,只会蛊惑人心。应该禁止他们私下讲学,再把儒家的经典和其他诸子百家的书统统烧掉,以后百姓想要学知识,让他们跟着秦朝的官吏学习法律就好了。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的命令。

秦始皇焚书,是儒家中有人提出了不同政见,而且挑战的是秦朝的根本国策,也就是郡县制。如果儒家弟子们成天在社会上散布这些观点,那必然会阻碍郡县制的建立,秦始皇断然决定焚书,但是焚书并不只是针对儒家一家。

《史记》里说,秦始皇把诸子百家的书和儒家的书放在一起烧掉了,因为秦始皇希望百姓们不要胡思乱想,老老实实遵守秦朝的法律就好了。

秦始皇虽然禁止儒家私人讲学,但与此同时,他却又把一批儒家学者任命为“博士”。这批博士们严格遵守秦朝的法令,允许他们收徒讲学。博士讲学在本质上不属于“私学”,而是“官学”,是维护帝国统治的。

《史记》里说秦始皇要活埋这批儒生,是因为他们妖言惑众,所以要教训一下他们,杀鸡给猴看。

即使是在坑儒之后,儒家读书人也并不是从此就断了活路,朝廷里的那群博士们老实本分,活得其实还挺滋润。秦始皇镇压儒家,这只是表象,他真正想做的,其实是用权力去控制文化,终结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在秦朝仍然得到了延续,这是儒家后来在汉朝能够一步步走向独尊的前提。

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出于对儒家的仇恨,仅仅是要用权力去控制文化,终结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杀害的人并不全部都是儒生们,更多是一些江湖术士们,那些圆滑识时务的人,就能生活的很好,甚至高官厚禄。

再者焚书的不只是儒家一家,诸子百家的书都在焚毁之列,也是为了达到国家垄断文化的目的,以及秦二世时期,对于儒生们也是区别对待,没有所谓的赶尽杀绝。因此,对于“焚书坑儒”的事件,我们要更加辩证的看待秦始皇的做法,一切都是为统治者的权利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