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都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文化从古到今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只有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过许多波折,但文化的包容性与坚韧性,使其往往能够渡过难关,以至于其可以以较为完整的形态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然而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部分缺失而感叹不已。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化的几次悲惨遭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历史事件中:“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胡乱华、南宋灭亡以及《四库全书》的修订等。处于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统治的需要,文化往往会沦为政治的牺牲品。而“焚书坑儒”发生的时间最早,影响较大,因此在历史书上,这次对先秦文化沉痛的打击,往往被大肆渲染,秦始皇也由此被定型为一位暴君。然而从历史上看待这件事对中华古文化的影响,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是并非像历史课本中讲述得那样悲惨。

“焚书坑儒”,准确地讲,应该是“焚书”和“坑儒”两个毫不相干的事件,我们先从“焚书”说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基本完成大一统后,朝臣就施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辩论。说到激动处,难免就会说一些过分的话,丞相李斯借此抨击儒家想要效法西周的思想,并批评儒家文化空洞无实,只会给人找茬,编造一些谎言欺骗百姓。

其实,李斯这些怨气大多来自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间的争端。儒家作为三大显学之一,但法家思想家与儒者多有争端,说白了就是互相看不顺眼。其实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同为显学的墨家虽然不咋埋汰儒家,但是与儒家也没多大交集;道家的庄子则是经常暗讽儒生。放在先秦时期,这顶多也就是吵吵嘴的小事,然而天下归一后,触及统治根基的事情就不是小事了。因此,在李斯的鼓动下,秦始皇决定搞一次“文化整顿”。

公元前213年,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有针对性地从全社会没收一部分书,即“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引自《史记·李斯传》)虽然说得很全,但秦始皇还是处于政治目的,将重点放在战国诸国的史书和商周时期的史册上,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有关秦朝以前的分封制和半封建半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的记载。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书则尺度宽一些,不但留了30天的时间给百姓做备份,朝廷还特意收藏了一份,全部保留在宫殿中。

而“坑儒”则显得更戏剧化一些。众所周知,秦始皇热衷于探索长生不老之道,而许多方士趁机而入,捞取了大批经费。但纸是包不住火的,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方士们眼看就要瞒不住秦始皇,愈发着急起来。此时恰好发生了一件事: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出行梁山宫的过程中,发现有位丞相的随从“超编”了。秦始皇对此非常不满,而皇帝身边的内侍与那位丞相(不是李斯就是冯去疾)关系比较铁,就偷偷摸摸告诉了他。然而不知为何这件事走漏了风声,始皇大怒之下,把当时随驾的内侍全部处死了。而方士们本来就心虚,以为皇帝要对自己动手了,于是方士们闻风而逃,包括我们熟知的徐福。

发现被坑了的秦始皇更加郁闷,便迁怒于没有来得及逃跑的方士。于是,有460人被查处,并活埋于咸阳。不过史学家们对此多有争议,有人认为所谓方士包括一部分跟风试图蹭取荣华富贵的儒生;有人认为,文献中所谓的“术士”不是方士的意思,而是通“述士”,即先秦时期对儒生的称呼;更甚有人从《诏定古文尚书序》中找到线索,认为“坑儒”并非人为事件,而是对一批儒生被落石埋于骊山硎谷的意外事故。总而言之,“坑儒”虽然残酷,但充满偶然,对中国文化也是没多大影响的。

虽然“焚书坑儒”确实对处于启蒙和成长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我们对它与秦始皇,都是存在误解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得益于其独特的坚韧与包容,它才得以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不断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