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 嬴姓、名政,又叫赵政(因为出生在赵国)秦庄襄王的儿子,于公元前221年覆灭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提起“焚书坑儒”,大家估计都会想到这是由秦始皇发起的一场“思想屠杀”人们对此褒贬不一(不过还是批判较多……)作为一场“思想的灾难”真如大多数人们所言,此举全是弊端吗?

焚书与坑儒的动因

首先必须要提出的是“焚书”与“坑儒”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连在一起读可能只是顺口吧。。) 焚书发生于公元前213年,儒士淳于越向始皇帝进言废除郡县制,延续分封制。遭到李斯驳斥,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列国史记,以及《诗》《书》等名篇。 引用“秦始皇 三十五年 以儒生是古非今,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余人。史称坑儒”

原因分析

对于“焚书”,不少人会认为儒士向皇帝建议实属正常,何以会成为焚书的导火索?的确,建议无可非议,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13年,郡县制在全国实行已久,用句俗话说就是生米都煮成稀饭了,大局已定。在这时提出废除郡县,延续分封的建议岂不是自寻死路?其二,孔子曾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儒家只谈文学,不涉军国政治。但儒士公然违逆始皇,可见其背后有极其猖獗的反叛势力(秦虽一统,但诸子百家与其余六国贵族势力是反秦的主要力量)。试想如果你是始皇,难道会甘心一统大业由于儒生而崩溃吗?焚书之举一则是为了加固思想的统一,二则也是对其他反秦势力的震慑。 说句题外话,就算是延续分封又能怎么样呢?大周天下共主八百年,还不是倒在了分封制上。晋帝司马炎实行分封制,结果又如何呢?时代在发展,旧的制度终究会被淘汰!

坑儒呢,主要动因是因为儒生“是古非今”非议嬴政,被始皇坑杀于咸阳。古有伴君如伴虎一说,见不得朝臣与读书人非议是历代皇帝的通病,不过这种简单粗暴手段实在是太过残酷,也给秦始皇带上了“暴君”的帽子。

不管是焚书还是坑儒,其根本原因就是,秦一统天下,但要坐稳天下还需要一个共同的声音来维护国家秩序。近代以来,有不少大家为始皇辩护,其中康有为曾言 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虽然言之有理,但焚书坑儒可说是好坏参半,它与后来的的“独尊儒术”本质相同,都是为了统治思想,站在皇帝的角度看,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都不如思想上的统一,其为政治上的良策,但在实施上太过于残酷,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