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6 来源:hao86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的本质就是场景化教育,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现实的场景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影视研学系列里面,我们通过了影视中所表现的点来切合研学的场景,这次,我们从古人的历程结合研学的课程,希望能够构建起每一个古人所需要的学习场景。

研学一词虽然比较新,但是其理念和行为并不是最新的,可追溯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古代最著名的研学家:孔子。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来自百度百科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集成之作,主要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集中体现了孔子当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扬光大,孔子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孔子逐步的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也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以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通过孔子学院,向全世界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注册学院超过210万。

孔子人生历程和研学

孔子人生历程可以简单的分成三部分,一个是在鲁国的成长经历,一个是周游13国的研学历程,还有一个就是回鲁国之后的经历。

孔子出生于鲁国,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鲁国度过的。从出生到55岁,除了中间有2年左右的时间再齐国,其他时间都是在鲁国。这个时间段也是孔子思想积累的重要时间。在这期间,孔子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征程了。

孔子在2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走上仕途,小展身手,刚开始要冒尖的时候却因为鲁国内乱而终止。在30岁的左右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事业,开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生涯,并一发不可收拾,前后收了不下于3000个弟子。在40岁左右的时候,有开始进入鲁国的官场并逐步的进入到核心管理层。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逐步走向中心,政局开始稳定向前,结果被齐国所误,终究抱憾未能带领鲁国真正的崛起。

55岁的孔子进入了他人生研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孔子成圣最重要的阶段,为了传播理想,实现抱负,宣扬仁政,孔子周游大小国家13个,从鲁国出发算起,走过了曹、卫、宋、齐、叶、郑、楚、蔡、陈、晋等国家,是的,春秋时期大小国家很多,从地图上看,也就是大概的在山东河南地方绕了一大圈。从55岁走到68岁,在当时的条件,要么就是走路,要么就是马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孔子带着学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8岁,孔子回到了鲁国,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在仕途上依然不受到任用,又经历了儿子、以及最心爱学生颜回、子路等人先他而死。种种打击下,孔子也心灰意冷的,晚年就更加注重于教育和完善《六书》。而在孔子逝世之后,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其居住的地方也被改成了庙堂,受世人敬仰和奉祀。

孔子研学成就

孔子的研学,是伴随着他的理想而行的。在鲁国的第一个阶段,孔子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已经形成了初步儒家理论体系,借着周游研学的历程,去推动推销自己的思想体系,去获取自己的施政空间,也想着去验证自己的理想。然而,当时的政治就是实力代表一切,仁政得不到发挥的空间,在加上孔子周游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国为主,生存都有问题了,就更难有发展的空间。明显的案例就是鲁国在孔子的实践下,已经开始走上了强国之路了,结果齐国小小的离间计就让孔子下岗。

孔子的研学,也是伴随着他的教育而行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自己出去周游,而是带着弟子们一起去周游学习。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民俗风情,去了解各个地方的经济民生,去了解各个地方的教育情况。并通过实地教学,根据政治、历史、文化、美学等全方位的和学生进行教学和交流,让自己的思想体系更加的完美。

孔子的研学成就,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通过《论语》进行展示的。《论语》是孔门老师和弟子们智慧的结晶。在带领众弟子研学的过程中,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情况(比如每个学生的个人修养、优缺点、长短处以及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孔子是最早开辟研学(游学)教育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自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受到各个朝代的极力推崇。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也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论语》的部分内容呢,这年头,谁不会说几句《论语》名言呢,“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吾日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等。

孔子的研学旅行,是在理想和现实中奔走,也是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因人而异,教育更应该是学以致用,用了再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