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6 来源:hao86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崩坏,天下大乱。孔子以天下为己任,为恢复西周初年的繁荣盛世而奔走,为实现他心目中“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了一生。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一生从三个方面做了努力:首先是从政,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来治理邦国,改革现状。其次是周游列国,游说有实力的诸侯国君,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推行自己的学说主张。再次是兴办教育,广收弟子,通过众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通过优秀的出仕弟子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为官出仕的时间只有几年,周游列国很不如愿,因此,教育也就成了孔子一生中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愿望的重要手段。

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孔子从事教育也有着他明确的政治目的(可以看作为教育救国)。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处突出地位,是他多年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环节。政治思想教育在孔子的教育理论中具体的说就是:“礼乐”,“孝道”。

“礼”就是西周初年国家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各个阶级的行为规范,有着法律与道德双重内容。其精神实质是“和谐有序”,其基础是“敬”。“广敬博爱”,不“敬”无以成“礼”。孔子当年适周问“礼”,在国家文史档案馆中对夏、商、周三代的典籍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是三代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周礼为核心,在三代礼法的基础上孔子修订了“礼”。“礼”的内容宽泛而繁杂,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认为当时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因为礼乐崩坏,要使天下大治就要严格遵从“礼法”。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必也正名”的治邦思想就是要以“礼”来严格等级秩序,使社会宁静有序。

“礼之用,和为贵。”作为各个阶级的行为规范,礼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以恰到好处,适可适度为最高境界。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中庸”思想。子思的《中庸》可以看作是对孔子“礼”从应用这一角度的深刻阐释。

“食、色、性也。”孔子承认人的本性与私欲,礼也是依人性而作。“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积有数,车器有限。”孔子要求对人的私欲要有一定的满足,也要有一定的限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要每一个人都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行为合乎礼仪,这样天下就达到了大治。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思想很合乎人性,比基督教、佛教等许多宗教都要高明。

孝道教育是孔子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孔子的礼教思想很大程度体现在孝道教育之中。孔子融六经之精华作成《孝经》,数千年来《孝经》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历史上仅为《孝经》作注的就达500家之多。大唐皇帝唐玄宗亲自为之注解,作序,并以俊逸的隶体书写刻碑,以传后世。这就是著名的“石台孝经”,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孝经亭内”。

孔子认为“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秩序与伦理关系就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孔子将“孝”分为五个等级,“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五种孝各有侧重,其实质是要求各阶层的人在各自的位置上干好各自的事情。而这一要求是用孝来统一贯穿的,如果从上到下都能依“孝”而行,那么一个充满博爱、和睦、宁静、幸福的社会就形成了。

孔子的孝道教育以事奉双亲为起点,又以事奉双亲为归结。如何事奉双亲,孔子从家庭和个人修养这个角度提出了五个最基本的要求:“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家庭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孔子又很英明的从社会这个角度对孝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真正的孝子是不会因为自己在社会上的行为给家庭带来灾祸。这样孝子除了具备对家庭的责任感外,也有着对社会的责任感。“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将孝道由家庭引向社会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基石。

孔子反对愚忠愚孝,提出了“故当不义,则争之”的孝道理论,提倡“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这些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孔子辩证思想与民主思想。正是在这些积极思想的影响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亲贤纳谏,从谏如流”的君王和冒死相谏的忠臣。

孔鲤的母亲死了,三天后孔鲤仍痛哭不止,不进饮食,孔子就说:“是谁那么不知礼节?”孔鲤听了就不敢再哭了。“三日而食”,“丧不过三年”,这种“丧有节”的思想是十分符合人性的,时至今日,在广大农村仍保留着“居丧三年”的礼俗。

乐教是孔子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认为治世的音乐静穆平和,政局也稳定;乱世的音乐愤怒而哀怨,政治也紊乱;亡国前的音乐发出悲哀之声,老百姓也跟着遭殃。孔子对音乐有着深厚的修养,他通过音乐来观察政治,认为音乐可以改革社会风气与习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在对古代音乐的整理上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惜经他整理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典籍早已失传,只能从《礼记》的《乐记》中看到其中一些迹象。

“诗”是古代奏乐时配的歌词,因此乐与诗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的《诗经》有三千多篇,孔子对其进行了整理,取其讽寓世人,有助教化的三百零五篇编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诗经》中的诗是孔子乐教中的内容,也是孔子典籍教育中的一个主要教材。

“礼、乐”是孔子教育中的大纲,礼,规范人们的行为;乐,改变人的心气。用礼乐来塑造人,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天下宁静祥和。孔子的教育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他的教育实践是其思想理论下的具体活动。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孔子兴办私学。当时学在官府,只有少数贵族子弟才有机会受到教育。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门人弟子,扩大了教育面,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受到教育,这一做法使学风下移,对当时及今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孔子用自己整理的古代典籍作为教材(诗、书、礼、乐)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礼、乐、射、御、书、数,既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又重视实际技术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与培养。同时,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弟子分成四科加以教育。其中“德行”主要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治国之才,弟子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伸弓等。“言语”主要是培养能言善辩的外交人才,其中有子贡、宰予。“政事”主要培养能在诸侯或大夫手下担任具体政治职务的人才,其中突出的是子路、冉有。“文学”主要是培养文学修养较高,能阐发孔门道德文章的人才,主要的有子游、子夏。

“吾非生而知之”孔子认为知识与才能的获得是要通过刻苦的学习,因此,对勤奋好学的颜回孔子大加赞扬,对宰予孔子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孔子自己一生勤奋刻苦,以自己的好学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然不如丘之好学。”“朝闻道,夕死可矣”,“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耻下问”,《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孔子好学的事情。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与品质。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大前提下,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孔子尤为重视,他要求学生们修德、自省。“见贤思齐焉,其不贤而内自省也”,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孔子要求学生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孔子要把他的学生培养成“君子”、“成人”、“仁人”,对学生日常言行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在这方面,孔子首先自己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车上不回头看、不疾(急)言快语说话、不指指点点,不直挺着象尸体一样睡觉,平时在家里不过分讲求仪容,吃饭时不说话,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不射归巢的鸟……孔子平时的这些行为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孔子认为君子应遵从三个原则:“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说这正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夫子温、良、恭、俭、让。”“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些都是孔子所具有的品德。子贡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太阳、月亮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颂孔子的品德向大山一样高,行为向日月一样光明。孔子高尚的道德不但吸引着他的学生们,对后世的知识分子更有着深刻的影响。他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不只是因为他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思想,更因为他高尚的品德与完美的人格。

品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魅力的地方。他对学生提出的许多要求,如同人生格言一样,直到今天仍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教导学生要立志。“躬自厚而薄责人”要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要学生们多干实事,少发空论。“君子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要求学生团结合作,不要结党营私。“乡愿,德之贼也”,“道听途说,德之弃也”叫学生不要做是非不分的老好人,不要不负责任的传播谣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尔”,“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巧言,令色,德之弃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品德教育中的许多要求都是以亲切、自然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这比宗教中缺少人情味的清规戒律,和干枯无味的学生行为规范更容易深入人心。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孔子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与培养。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求学生把“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完成。做为教师孔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亦父亦子般的关系。他清楚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高柴愚笨、曾参淳朴、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这是他因材施教的基础,也是他能受到学生们敬爱的一个原因。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侧重的加以教育,把学生分成“四科”是其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传《易经》给商瞿,传《孝经》给曾参,是因其各自的特长与爱好而定的。就连平时一些细小的问答也不忽视因材施教,子路与冉有问,听到一件事后是否应马上去做,对于急性子的子路,孔子告诫他应先与父兄商议一下;对于做事畏缩的冉有孔子激励他该干就干。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上的突出特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上的一大特色,“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孔子教学效果上的要求。孔子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些要求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价值:“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强调历史借鉴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不能死读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求学生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

孔子关注人生,重视现实,在教育中只论述人伦道德,治国安邦,传授实用技能,从不论及“怪、力、乱、神。”子路问死,问事鬼,子贡问死后有无知等这些虚妄的问题时,孔子都给于了批评教育。他要求学生在学业上不要误入歧途,告诫弟子们“攻诸异端,斯害也矣。”孔子的教育活动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都是以现实为出发点。重视现实人生的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正统思想,这对抵制外来宗教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成功的,他办学的规模与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创立的许多教学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无人可比的,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华民族许多优良传统与美德和原始儒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道德价值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审视一下孔子的思想与学说,观知一下孔子的一生,对于今天的人们应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