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了,齐景公询问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前一个 “君”是指名,后一个 “君”是指实。意思是君臣父子都要尽量效法理想的君臣父子,政治才能上轨道。汉景帝与周亚夫,这对君臣在危难时期,做到了“君君、臣臣”,有过的蜜月期,然而却没有善始善终,最终两败俱伤。

初出茅庐

公元前158年,匈奴6万骑兵南下,西汉边境一度告急。汉文帝随即调兵遣将:

1、命车骑将军、苏意将军、张武将军分别镇守飞狐、句注山、北地郡,以此建立起抵御匈奴的北面防线;

2、命徐厉、刘礼、周亚夫分别屯兵棘门、霸上、细柳,加强西汉都城的防御力量。

为此,汉文帝亲自视察了,这三支驻守都城的军队。其余两支军队内纪律松弛,闲杂人等都可自由出入;唯有周亚夫的细柳营,纪律严明,连汉文帝想入营,都被士兵拒绝。士兵言明军营之中,只听从将军号令。

无奈之下,汉文帝只得派人持节通知周亚夫,方得入营。哪知又被士兵告知,军营中不得驱弛,汉文帝一行只得骑马慢行。这次,周亚夫给汉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临终前,交代刘启(汉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意思是说,国家危急的时候,可以任用周亚夫担任将军。

七国之乱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分封的7位异姓王不久后,纷纷反叛。汉高祖历经四次御驾亲征,得以摆平,稳定了局势,留下了“非刘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遗嘱。

但刘邦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刘氏子孙,却也干起了,与异姓王的像相同勾当。先是济北王刘兴(汉文帝大哥刘肥第三子)曾在诛灭吕氏有功,但汉文帝封赏之时,过于小气,造成了刘兴的不满。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趁着匈奴入侵,刘兴起兵造反。接着是汉文帝的幼弟,淮南王刘长密谋联合匈奴、闽越,发动叛乱。

针对两起叛乱,汉文帝只是谨慎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削藩。到了刘启继位,景帝采取了强硬的姿态,也大大刺激了诸王中,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此外,刘启与刘濞还有一段不共戴天的仇恨。刘启还是太子之时,与吴王太子喝酒赌博,两人起了争执。刘启竟然将吴王太子给杀了。

于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吴王刘濞联合了胶西、楚、齐、济南等七国,起兵讨伐西汉中央的战争,史称“七国之乱”。

力挽狂澜

慌了神的汉景帝,只得牺牲了主张削藩的晁错,但吴王刘濞并没有因此罢手。千钧一发之际,景帝想起了汉文帝临终遗嘱,将周亚夫提升为太尉,统领36将对抗吴楚联军。

周亚夫上任之初,并告知了景帝,自己“牺牲局部,以谋全局”的战略构想。意思是吴楚联军士气正盛,不宜与之正面对抗,需要牺牲梁国为代价,吸引吴楚联军的注意力,而周亚夫部将迂回断其粮道,使吴楚联军,陷入自乱阵脚。

虽然周亚夫的战略最终实现,“七国之乱”得以平叛,但也为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为担任正面战场的梁王刘武,便是汉文帝的一母胞弟。刘武在吴楚联军攻城之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都被拒绝。

从结果看,周亚夫是对的,其战略部署也得到了汉景帝的首肯,但梁王刘武才不管这些,因为他的生命得到了巨大的威胁,由此产生了对周亚夫的怨恨。

绝食而亡

随着平叛“七国之乱”,周亚夫的人生达到了巅峰,不仅让当了太尉,还让出任了丞相。似乎这时的周亚夫,有点后世东林党人那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是汉景帝打算废黜太子刘栗;其次,匈奴徐庐等五位头领来降,汉景帝打算将他们封侯,以此作为“劝降匈奴”的示范作用。两次都遭到两次周亚夫的极力反对。

此外,在“七国之乱”中,与周亚夫结下梁子的梁王,也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心头肉”,其每次入宫都会向母亲诉苦,诉说周亚夫的不是。加之,窦太后提出为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又被周亚夫阻拦,甚至还搬出了汉高祖的遗嘱“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如此一来,等于是周亚夫不给,太后、皇帝、皇后一家人一点面子,引起了汉景帝的严重不满。在一次宴会上,汉景帝故意给周亚夫出难题:上了一整块肉,不给筷子。此后,周亚夫并没有收敛,仍然在立太子一事上唱反调,气得汉景帝说了一句狠话:此鞅鞅,非少主臣也。意思是等汉景帝的太子继位之后,根本驾驭不了周亚夫。

面对断送仕途的周亚夫,汉景帝并没有就此放过,又借着周亚夫儿子购买兵器一事(当作周亚夫百年之后陪葬之用),让廷尉前去调查。最终周亚夫涉嫌谋反而被收监,在狱中绝食五天,呕血而亡。

结语

孔夫子分辨狂者与狷者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一点上,似乎周亚夫是狂者,有点超出了作为臣子的边界,一味进取,过犹不及。孔夫子面对这样的局面态度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行我就辞职嘛,何必跟皇帝杠上呢,始终胳膊拧不过大腿,吃亏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