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获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谥号“文正”。

“文正”这个谥号被称为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古代有无数文臣梦想着去世后能获此殊荣,但清朝近300年,获此谥号者仅8人。

在往上数,明朝276年,只有方孝孺、李东阳等5人获谥“文正”;宋朝320年,也只有范仲淹、司马光等9人。

与“文正”一样有含金量的,还有“世袭罔替”的待遇。

“世袭罔替”指的是爵位能够无限次被子孙继承。在清朝,原来享有这个待遇的只有12大“铁帽子王”。清室能将这一特权交给一个汉人,这足可见曾国藩地位之高。

而说到历史功绩,曾国藩的一生其实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但无论肯定还是否定,人们莫不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

因为《曾国藩家书》不仅记录了一些家务事,还蕴藏着许多为人处世、教子持家的深刻道理。而曾国藩在读书、修身、养性等方面,确实给后人树立了良好榜样。

伟人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许多近代以来的大人物也将《曾国藩家书》置于案头,终生拜读不辍。

这本书为何这么有魅力?下面,我们就从书中经常提到的“八宝饭”入手,以一斑而窥全豹。

所谓的“八宝饭”,就是指“书”、“蔬”、“渔”、“猪”、“早”、“扫”、“考”、“宝”这8字箴言,它们简单、形象,一目了然,一些读者或许已经猜出什么意思了。但为了便于深入了它们的内涵,我们要分三个层次作一些解析:

一、“书”

“书”当然指的是读书,但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那种温文尔雅的读,而是要三“蛮”:蛮读、蛮记、蛮温。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下蛮劲,要下苦功,不能泛泛而读,否则结果就是“徒耗日功而已”,白白浪费时间。

结合我们的读书经历想想,确实如此。许多人平日里也读了不少书,但真正能掌握的内容却不多。

归根结底,读书没有目的,没下功夫,只是娱乐而已。反而是为了考试、考证而有目的去学,才真正掌握了知识。

曾国藩告诫后人,读书要从“有恒”二字上下功夫。而要树立读书的恒心,就必须要在求知中得到乐趣。因为如果没有阶段性的收获,谁都不可能长期坚持。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书是为你自己读的。”然而,以曾国藩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误区,读书并不是一个家庭成员个人的事。

在他看来,读书是增强所有家庭成员治家本领和综合素质的唯一途径。

所以,读书不应只是学生的任务,而应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读书是整个家族兴衰的决定因素。

而正因为有了读书的传承,曾氏家族才能代代出英才,先后出了一批著名的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干部。无独有偶,历史上其他一些名门望族,如浙江“钱氏”,也都是书香门第。

二、“蔬”、“鱼”、“猪”

“蔬”、“鱼”、“猪”,顾名思义,分别指的是种菜、养鱼和养猪,以此也可以引申为种植业、养殖业。

曾国藩出生于耕读家庭,除了读书,他也要下地劳作,从事辛勤的农业生产。

即使他日后飞黄腾达,享受着高官厚禄,仍然不忘教导子弟,要把种菜、养鱼、养猪这些农活作为人生必修课。

曾家早已经不愁吃穿,荣华富贵终生享用不尽,为何曾国藩还要劝子孙们不忘劳作呢?用他的话说:

“子孙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庶渐渐务本,而不习淫佚矣。”

我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过惯了富日子,再让他去吃苦,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这种安乐窝里成长的孩子,也容易成为惹祸的“衙内”,日后更是会让其父母头疼不已。

所以,曾国藩竟然将种菜、养猪这种寻常人看起来不入流的事,与读书相提并论,就是要子孙们养成“勤”与“俭”的家风,进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养成。

家风是一个人最早也是最好的学校,这是对“蔬”、“鱼”、“猪”3个字的最好诠释。

三、“早”、“扫”、“考”、“宝”

“早”是早起的意思,“扫”即打扫清洁,“考”即不忘祭祀,“宝”即善待亲人邻里。

虽然这四条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现在真正能把它们落到实处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衰落,常常是从“懒惰放纵”开始,从“一屋不扫”开始的。

保持早起的习惯,注意家庭卫生,不忘祖先,善待亲属邻里,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背后其实代表了一种精气神。

如果哪一家人天天好吃懒做,一觉睡到日三竿,屋里垃圾遍地、恶臭满营,与亲朋邻里老死不相往来,宁愿花大钱养猫养狗也不愿孝敬父母,您觉得这样的家庭会有希望吗?从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会成为社会栋梁吗?所以,这些看起来无所谓的事情,其实都是教育孩子的抓手。

综上所述,学一学曾国藩的持家教子8字箴言“八宝饭”,对我们每个人如何修身、如何持家、如何教子,都将有极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