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在现代生活中,棉是最常见的纺织材质之一,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棉质织物。

但在宋元以前,棉纺织还是一种小众技术,以隋唐为例,上层人士的衣物主要是丝绸制品,绝大多数人还是使用粗糙的麻布制品,所以在唐诗中时常出现“捣练”的字眼,其实就是指用木槌捶洗衣服,使之柔软。棉制品真正出现还是在宋元时期,在棉制品普及过程中,有一位女性人物不得不提——元道婆。她究竟是如何革新旧有的棉纺织技术,促进棉制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黄道婆与海南岛棉纺技术

(1)黄道婆

黄道婆本为松江乌泥泾人,小时候沦落到海南崖山,直到元贞年间才回到乌泥泾。正如王逢《黄道婆祠诗序》记载“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山。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也写道:“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在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后,发现这里的棉纺织技术相较于海南落后,纺织效率低下,纺出的棉布质量也参差不齐,于是,在当地的工具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熟黎族的纺织技术,创新了一套新的棉纺织工具以及相应的技术。

(2)海南岛的棉纺织技术

由于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和海南岛的棉纺织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就需要介绍一下海南岛的棉纺织技术。海南省自古以来就是棉纺织业发达的地区。《中国农业发展史》中提到,我国棉花由三条路传入中国,其中西汉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再到广东、福建。说明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岛,纺织技术的经验积累时间也更长,经验也更丰富,因此,在中国古代,海南岛的棉纺织技术一直比较发达。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海南黎族人民就向中央王朝进贡“广幅布”。宋代诗人范成大也对“熟黎妇女”的纺织技术进行了相关的记载:“衣裙皆五色吉贝”,“女工纺织,得中原彩帛,拆取色丝,和几杯织花,所谓黎锦及鞍鞳之类。”黄道婆正是在棉纺织技术成熟的海南待了三十多年才回到乌泥泾。自然就带回了其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宋元棉纺织业

(1)政治现状

元朝政府为了推广植棉和棉纺织业,采取了强迫百姓输纳棉布实物税和硬性规定农户种棉面积的强制措施。元世祖于至元二十六年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民输木棉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这表明了统治者对棉纺织业的充分重视,开始了对棉税的征收,同时也反映了元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统治者认为其有利可图。

(2)经济现状

宋元时期的棉纺织业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棉花种植,宋元之际,棉花种植由西北和南方向关隘渭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传播。棉花纺织,南宋棉纺织业正式作为纺织业部门出现。1966年在浙江兰溪县发掘的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条随葬棉毯,反映了纺织业的发展。宋末元初,棉纺织业已在江南农村成了重要的副业生产。

宋人方勺《泊宅编》说:“闽广多种木绵,树植渐盛。 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深秋即开,露白。”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二八三中称:“木棉,今南 绵茸然,土人摘去壳,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弓弹令 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种之,至夏秋之交结实,至秋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日吉贝。”

(3)社会现状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辑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棉花作为一种新型的纺织服饰原料,其柔软度比麻更好,其柔韧度比丝和动物毛更好,而其保暖性又高于丝和麻。再者其生产过程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较低。因此备受老百姓欢迎。其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加。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创新

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创新可以主要归纳为捍、弹、纺、织四个方面。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此有具体的描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巾兑,其上折枝、团风、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棉花纺织的主要工序分为去籽、弹松、卷筒、纺纱、织布。

(1)捍

捍是指轧棉去籽。原有的去籽是以铁杖或者手拨,效率十分低下。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初无踏车,椎弓之前,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巨鳄弓甚艰” 。而黄道婆以黎族的踏车为主,创造出搅车。它的基本原理是,用一对碾轴,其中一根直径较小,一根直径较大,使用时,“两人掉轴,一人喂棉英,二轴相轧,则籽落其内,棉落其外,比用碾轴,功利数倍”。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介绍,改进后的搅车,出棉量相当可观,每天可轧带籽棉花十斤,出净棉三四斤。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效率算很高。

(2)弹

是指开松弹杂之效的弹棉。弹棉有两个作用,将棉的纤维弹开,让其变得更加松散,以便于纺纱;二是,在弹棉的过程中,江混杂在棉花中的杂质和泥沙弹走,使棉纤维更加洁白干净,弹棉效果对成布的质量影响很大。最早记述弹棉工艺的是南宋方勺《泊宅篇》中的记载:“徐(棉花)以小弓弹令纷起,然后纺织为布。”胡三省描述宋代弹弓形制:“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弹令匀细。”这种小竹弓以指弹弦,力量很小,既磨手又缓慢。因此,清棉效果很差。黄道婆把原来只有一尺五寸长的线弦竹弓,改为四尺多长的线弦大弓。把用手拨弦改为以弹锥敲击绳弦。由于用弹锥敲击力大,故线弦的振幅大,增加了弦弓对对棉的振动作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开松效率,而且弹出的棉花也更加蓬松,干净。

(3)纺

即纺纱。在黄道婆之前,松江地区用于纺纱的纺车都是单锭手摇纺车,纺纱速度慢,且需要的人力成本高。纺车的原动轮较大,导致纱锭转速较快,发动起来后经常因牵引不及时或捻度过大而崩断,不适合于纺棉纱。黄道婆将纱锭数增至三枚,并减小动轮规格,提高效率,减少断纱。

(4)织

据陶宗仪记载:“造捍弹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纸团凤凰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其实是一种套用棉纱作为原料进行色织的工序,简单地说就是将棉纱染成所需要的颜色,然后再用这些彩色的棉纱通过提花技术将棉纱通过提花技术织造成含有各种图案的棉布。同时还创新了各种织品图案,深受大家推崇。

历史影响

黄道婆从熟黎族处学到了成熟的棉纺织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宋元时期现有的棉纺织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良,其中一个关键是黄道婆在海南岛的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最后又回到故土。不可忽略的是人口的流动对于科技传播与创新的影响。

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进行无偿地传播,对当时的棉纺织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乌泥泾以及松江地区,在元初还是“食不足给”的地区,但明初就发展成了江南地区的棉纺织行业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了明朝江南地区的重要税收来源地。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依然纺织厂林立,轻工业发达,都离不开黄道婆时期所做出的努力。

笔者认为,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改良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说,元道婆引领了中古时代中国纺织行业的革命。自宋元后,棉纺织产业日渐成熟,明初时期,棉纺织业的兴盛形成了一大批经济发达的市镇,封建雇佣关系得到极大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