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是关于元朝发明家黄道婆的。相传这个女人原本是海南的孤儿,很小的时候就被大户人家买做童养媳,受尽了苦头。在与海南的黎族人打交道时,她学会了黎族人的纺织技巧,长大之后,她坐船从海南逃到了松江府,靠着高超的织布手艺征服了江南。

黄道婆见江南人使用的织布机不够先进,就改进了黎族的脚踏织布机,发明出了三锭纺车,能一次织出三根纱线,而且改进了弹棉花的弹弓,将原来的手指拨弦改成纺锤击弦,效率一下又提高了几倍。靠着先进的纺车,松江府很快成为了中国的纺织中心。直到现在,上海人依旧祭祀着黄道婆的灵位,感激她的发明创造。

听上去蛮像那么回事的,但实际上,这段记载也是漏洞百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黄道婆。

关于黄道婆的记载,主要出自于元代王逢的《梧溪集》与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但这两本书对于黄道婆生平的叙述,却与我们所知的黄道婆全然不同。根据这两本书中的记载,黄道婆原本是松江府人,幼年便因故流落至海南。中年时回到松江,靠纺织迅速发家致富。黄道婆生产销售一把抓,手下有几千号人,是元朝时期有名的“女性企业家“。

在《辍耕录》中,倒是记载了一些关于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的事情,只不过她改进的,是花纹织造的样式。如果古代有“专利权“的话,她拥有的也是”外观专利“,而非”技术专利“。

但这两本书中,对于黄道婆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百字而已。那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黄道婆,是不是后世学者根据其它资料做出的补充呢?

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所知的黄道婆,是从海南黎族人身上学到纺织技术的。众所周知,江南的纺织一直闻名全国,在纺织方面能分分钟教江南做人的,一定是织布的高手高手高高手。那么黎族人的纺织技术,究竟是怎样的呢?

1937年,德国民族学家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中记载了黎族人的纺织工艺。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他笔下的黎族人,织布的技术相当原始,机器也非常粗糙,根本没有什么先进的“脚踏纺车“,而是如同一千多年前的汉族人那样,用简陋的手动纺车织布。假如600多年前黎族人就已经有了秒杀江南的纺织机器,那么机器去哪儿了呢?难道说,这600多年时间中,机器已经失传了?

明朝画家邓廷宣的《琼黎风俗图》中,也记载了海南黎族人的纺织工艺。明代黎族人的纺织机器,与1937年史图博的记载并没有什么不同,技术简单,纺织出来的布也很粗糙。传说中“拳打松江一府,脚踏苏杭二州“的机器,连影子都见不到一个。

技术可以停滞,可以退步,但一下子退回到石器时代,恐怕不太可能——又不是刚打了核战争。所以,元代的黎族人,可能根本没有什么高超的织布技术。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黄道婆自己改进了纺织机器,后人错把她自己的成就记载了黎族人头上呢?也不是。

早在13世纪中叶,纺锤击弦的弹棉花机就已经出现。而一次能纺出几根线的脚踏式纺织机,更是出现在宋代初期,比黄道婆的时代早了几百年。黄道婆想要把这两项发明专利揽到自己名下,除非她会穿越才行。

所谓“黄道婆根据黎族的脚踏织布机,革新了纺织技术“这件事,纯粹子虚乌有。在这件事上,《辍耕录》中的记载大概是正确的,黄道婆拥有的,只是”外观专利“而已。

看来黄道婆并不是什么古代发明家,那么她的身世,究竟有多少是真的呢?

在1957年之前,从来没有文献提过黄道婆的出身问题,她好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从崖州前来,很快在松江富甲一方。最多有民间传闻,说黄道婆自幼父母双亡,是个孤儿,黄姓人家在路边捡到她,故而乳名“道婆“。

但1957年之后,黄道婆突然成了大户人家的童养媳,从小受尽公婆和丈夫的虐待。有一天,她又受到了公婆的毒打,还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于是她从柴房的顶棚逃出,躲到船上,这才到了崖州。

不过《辍耕录》与《梧溪集》中,都没有点明黄道婆到崖州的原因。毕竟古代崖州是“瘴气之地“,热的要死,而且毒虫猛兽扎堆,蚊子跟人脑袋一样大,都不知道是吸人血还是吸人脑浆的。选了这么个地方逃难,黄道婆也是够拼的。

更何况,古代的水手以男性居多,而且他们非常迷信,忌讳见血,女人每月大姨妈那几天,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人间噩梦,所以他们一律不准女性上船,否则会遭来灾祸。现在许多地方依旧保留这样的习俗,赛龙舟时不准所有女性登船,要不然不吉利。黄道婆如何能在船上呆这么久不被发现,被发现了也没有被丢下去,还真是个问题。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黄道婆是被贩卖人口的船运到崖州的。有可能是她被父母卖掉了,有可能是她无意中逃到了贩卖人口的船上,也有可能是被人贩子拐骗过去。总而言之,她就是这样误打误撞地到了海南。

但她是童养媳这件事情,依旧没有文献可以证明。很有可能是五十年代过于“左“的政策,使得学者们被迫给她安上了一个”贫下中农“的出身,以证明所谓“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的论点。

还有人说黄道婆是道姑出身,这听上去多少有些望文生义。但《红楼梦》中有一个搞巫术的马道婆,的确是个道姑,所以“黄道婆“其实是个女道士,也说不准。

黄道婆不是童养媳,可能是个道姑,也没有改进过织布机器,只是个成功的“女企业家“。那么,她的经营之道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人猜测,黄道婆纺织技艺如此高超,大概是个官营工厂的工匠,属于“体制内高人“,实际上不然。元代的官营工厂,对工匠的管理非常严格,一日为工匠,则终生为工匠,不能跳槽,也不能辞职。如果违反的话,搞不好有牢狱之灾。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黄道婆从官营工厂学到了纺织技巧呢?也不太可能。元代的官营工厂的技术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一般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也不准偷带原料出厂,否则一律治罪。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应该也不是从官营工厂偷学的。

在古代,官营工厂织造的布料属于奢侈品,除了皇帝之外,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穿到,相当于元代的香奈儿。如果是民营手工厂的话,布料就相对比较粗糙,走平民路线,相当于元代的优衣库。黄道婆既然不可能来自于官营工厂,那么她只可能是民营手工场的拥有者。

但直到明代,松江府的民营手工厂规模都并不很大,也没有形成职业。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实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元代的工场,规模不可能大过明朝,那么黄道婆所谓”数千人赖其所生“,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推测,这几千人应该包括整条产业链的从业人员。从种植,加工到纺织,漂染,最后到销售,一共有几千人。要是这几千人都是纺织工人的话,那黄道婆的企业,可真的就是元代的“独角兽巨无霸“了。

根据记载,黄道婆是把黎族的挑染印花工艺传到了松江,让人耳目一新。也就是说,黄道婆生产的,很可能是比平民布料精美一些的产品。看来她得算是“轻奢“在中国的鼻祖呢。

既然黄道婆只是个元代的“民营企业家“,拥有自己的”轻奢品牌“。那么她又怎么成了现在的科技发明者了呢?

很多人说,近代之前的上海不过是个小渔村,这未免太瞧不起上海了。实际上,自从元代之后,松江府(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就靠纺织业成为了江南的一块举足轻重的地方。黄道婆不但是纺织业的代表,而且很有可能就是松江纺织业发展的奠基人。你们觉得几十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会怎么看待马化腾?估计就和当时人看待黄道婆一样。

总之黄道婆去世不久,大家就开始纷纷供奉她的牌位了。起初,人们只将她当做一位纺织业的先辈来祭祀,后来就渐渐变成了松江地区的地方神灵,守护一方水土,成为纺织业的守护神。再然后,随着松江府的名人越来越多,黄道婆也正式进入国家祭祀行列,开始享受“公务员待遇”了。

这段时间里,海南岛与松江府争夺过一次黄道婆的籍贯归属,然而无奈上海实在是又有人才又有钱。要知道,连广东这种地方,因为出的进士太少,都长期被人嘲笑为“南蛮子”,更何况是广东还要往南的海南岛呢。

清代道光二十年,人才济济的松江府终于将黄道婆送入了国家祭祀典礼之中,从此,她算是“转正”了。包世臣甚至在碑文中写道“天怜沪民,乃遣黄婆”,意思就是说,黄道婆来到上海,真是老天赐予上海人民的福气啊。

只不过祭祀黄道婆的原因,不是由于她改进了织布技术,而是她创办了自己的“品牌”,从而使松江府成为纺织业的中心。与其说他们在祭祀一个“女工程师”,倒不如说他们是在祭祀一个“女财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