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后招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后拜相,封莱国公。终年63岁。谥忠愍。

少年得意

寇准自幼天资超群,书本一读便懂。元•虞韶<<日记故事>>云:

宋寇准年八岁,吟华山诗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其师谓其父曰:''贤郎他日必做宰相。''后真宗朝果为宰相。

寇准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意。年仅19岁的寇准进士及第,是其中最年少的折桂者。

陈峰先生在《生逢宋代》一书中这样写道:

由于家境富裕,据说少年寇准曾一度染有公子哥儿习气,不修小节,沉溺架鹰走狗。其母严加管教,都收效甚微,一次实在气愤至极,便随手拿起秤砣投向儿子,结果将儿子的脚砸出血来。从此,寇准才痛改前非,专心治学。

刚正直率

太宗录取进士,大多在殿前平台上接见提问,年青的考生往往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君主呢?''此事足以窥见其刚正之一斑。

寇准自幼天资超群,泛读经史诗文。最爱读《春秋》。从历史中深味兴亡之理,熟悉许多英雄事迹,因此对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极大,他从少年时便志存高远。同样,陈峰先生评价他:

这位关中学子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受到乡土民风的熏染,身上有着鲜明的刚直性格,或者说还有一股子倔强劲。

颇敢直谏

寇准对朝事和人事一贯是直来直去,遇事敢言,常常不顾忌官场许多潜规则,直指积弊,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词语是:政治素人。而官场最吃得开的是:政治老油条!

某次,太宗皇帝传诏百官就朝政各陈己见,他便上疏直言朝廷利害,有条有理,切中要害。天子阅罢奏言深为所动,对这位年轻的官员愈加器重,迎合顺从的臣子固然令君主舒心,但朝廷毕竟还需要敢言敢为的直臣。

寇准曾经有一次在殿中奏事,说话不合太宗心意,太宗生气起身,寇准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请太宗重新坐下,事情决定后他才退下。太宗因此夸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好比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功高震主

景德元年寇准任宰相。当时契丹大军进攻河北,举朝上下为之震惊。王钦若等主张南幸金陵,陈尧叟等主张西去成都,寇准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澶州督战,最后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

景德二年,寇准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寇准很以澶渊之盟的功劳而自豪。真宗待寇准特别优厚。王钦若非常嫉妒他。有一天,王钦若乘机向真宗说:''我们在澶渊的行动,就是城下之盟。以帝王这样尊贵的地位而与敌人订立城下之盟,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吗?''''陛下听说赌博吗?赌徒把钱快要输光的时候,就会把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下赌注,这就叫做孤注一掷。陛下,您就是寇准的孤注,也真危险啊!''

从此,真宗对待寇准逐渐疏远了。

结怨丁谓

丁谓本是江南才子。太宗淳化三年,年方26岁的丁谓进士及第。从此踏入宦海,开始了兴风作浪的一生。丁谓是官府能臣,投机高手。

当初,丁谓出自寇准门下而当上参知政事,侍奉寇准很谨慎小心。他们曾经一起在中书省吃饭,汤沾污了寇准的胡须,丁谓替寇准慢慢擦去胡须上的汤汁。寇准笑着说:''参知政事是国家的大臣,还要为自己的长官擦胡须吗?''丁谓为这事感到十分羞愧,从此对寇准的阴谋陷害日益加深。

生活奢华

据欧阳修《归田录》载:

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是寇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

欧阳修是宋朝人,并且是文坛领袖,一代宗师。其所记载,应该不虚。我国古代一般都点油灯照明,用蜡烛则是奢侈的事情,所以寇准喜用蜡烛就引来许多口舌。而且他年轻时就富贵,性情豪华奢侈,喜欢大量饮酒,每次宴请宾客,都关闭大门,脱卸马车,留客长饮,就连厕所里也点着蜡烛。

这事要是发生在今天,根本就不能算是大事,瑕不掩瑜。我个人觉得:黑子无损于太阳的光辉。大行不顾细谨,无须求全责备。

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观寇准一生,他勇担天下大任,不惧艰险,性格鲜明,爱憎分明,豪爽坦诚。不媚上,不媚俗。功绩赫赫,英名垂世,是千古名相。但他不善于处理上下关系,缺乏权谋变通,有时还很专断倔强。而且生活比较奢华,晚年比较恋权,不知见好就收。所以易招人嫉恨,晚年接连遭贬。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绝非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