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同治怎么死的
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民间野史一直认为他是死于梅毒,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慈禧的打压下,郁郁不得志的同治皇帝喜欢上了逛窑子,不幸染上梅毒,最后不治而亡,似乎看起来也说得通。
由于在史料中记载同治的死因简单到只有五个字“崩于养心殿”,更加激发了民众的八卦热情,认为是清政府有意隐瞒。
其实,只要稍微懂点清史都会明白,在清朝这样一个宫廷礼仪森严的朝代,皇帝连人身自由都保障不了,还何谈去嫖娼?根据《万岁爷进药底簿》的档案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发病到去世时的诊脉、用药情况,基本可以肯定,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
在1979年,中国相关专家对同治皇帝的病情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权威结论,同治死于天花。
既然,同治皇帝死于天花,为何清朝史官却没有公开说明呢?原因就是,清朝的皇帝死于天花比死于梅毒还丢人!
看看清朝统治者三百年的抗击天花历程就可以知道,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有多么丢人了。
满族人在东北时不得天花,为何入关之后就大面积爆发了?
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中,病毒是最具影响力的,在历史上,鼠疫、黑死病等瘟疫都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天花病毒也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受感染者在几天之后,出现高烧、头疼、萎靡不振等症状,随后出现典型的天花红疹,起包,化脓,到第二个星期开始结痂,最后慢慢脱落,受感染者在痊愈之后,脸上都会留下麻子,因此该病毒病成为“天花”。
有专家表明,天花曾差点导致美洲印第安原住民的灭绝,在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欧洲人就来到了美洲,他们的到来也带来各种疾病,而天花是传染性最强的一种,对印第安人伤害也最大。
当时美洲大约有2000-3000万的印第安原住民,到一百年后,只剩下不到100万人,可见病毒的威胁有多大。
根据资料显示,最早有记录的天花感染记录是在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尸体,由此可见,古代非洲大概率是天花的发展源头。
而天花传入中国时应该是在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博望侯张骞在开拓了中西方的联系之后,很可能也将病毒引入中国。
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天花对中国产生了极强的破坏力,抵抗天花病毒成了中原文明的习惯,甚至会产生一些抗体。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这种病毒仿佛只在中原存活,而不在游牧民族内存活,仿佛游牧民族天生就有抗体,明朝时期,甚至还有“北虏不出痘”的“医学论断”。
其实,包括蒙古和满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也会感染天花,甚至各种瘟疫,只不过相对于中原汉族人密集的居住方式来说,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由于地广人稀,以及“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即使感染某种瘟疫或者病毒,也只在极小范围内传播,再加上天寒地冻,对于一些病毒也产生抑制的作用,所以,北方游牧区很少有大面积的爆发瘟疫情况。
当然,这种现象也随着女真的崛起,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联系的加强而改变,尤其是女真后来逐渐汉化后,也在学习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在明朝末年,一方面是关内人口逃难到东北,一方面是女真到中原去掠夺人口充当奴隶,都将天花病毒带到了东北。
总体来说,在清朝入关之前,天花病毒在女真人之间流传并不广,真正大规模的爆发,则是在入关之后。
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福临在北京即位,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王朝。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洲人英勇善战,先后打败了农民军,击败了明朝残余势力,唯独惧怕的还是天花。
天花就像是明朝对满洲人的报复,在满洲人之间肆虐横行,强壮的满洲人对天花病毒没有丝毫的抵抗力,感染存活者相对于汉族人感染存活者人数极少,汉族人感染后通常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死亡率,而满洲人感染后多达百分之八九十。
清朝抗天花达人,康熙推广“人痘”法,抑制天花泛滥
1649年,多尔衮的弟弟,顺治皇帝的亲叔叔,对清朝入关具有重大贡献的亲王多铎,正值36岁的人生壮年,却感染天花不幸去世。
顺治担心自己感染天花,在北京城外设立居所,躲避天花,结果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1661年,距离多铎死后12年,这位清朝第一位入关皇帝就因为感染天花,年仅23岁就离开了人世。
有记载的满洲统治者上层因天花而死的就有顺治和多铎,以及名将岳托及其弟弟玛瞻(努尔哈赤的孙子),那些没有记载的也不在少数。
天花给清朝统治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顺治临终前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就曾建议顺治立康熙为皇帝,之所以有这样的建议,就是康熙已经得过天花,以后不会再得,康熙得以登基。
从个体而言,康熙的确是抵制天花的达人,在十染九亡的生存率下,康熙能够存活,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然而让康熙所始料不及的是,虽然自己扛过去了,但是他的父亲因天花而死,他的兄弟姐妹中,超过半数因天花而死,他登基初年,所生子女也有很多因感染天花而死。
在当时民间甚至有“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可见天花对人类的威胁。
为了清朝统治者的自身安危,为了大清朝的长治久安,康熙皇帝决定对天花病毒发起挑战。
其实清朝早有防范天花的意识,首先,第一点就查验天花,在天花病毒来袭的时候,清政府都会下令闭关,对通行的人进行检查。
其次是隔离天花,一旦查出天花感染者直接驱逐出城,比如顺治曾在南苑建一个居所,专门为躲避天花所用,康熙更是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其实避暑是其次,避天花才是主要目的。
为了能够消除天花,康熙让太医院设立专门攻克天花的痘诊科,广征名医,最后寻得南方民间的种痘之法(类似疫苗)。
这种方法简单解释就是从感染天花的人身上取出天花病毒,通过一些手段将病毒的毒性减弱,然后植入种痘者的鼻子里,种痘者随后会发生天花症状,但是并不严重,可以通过药物使人抵挡住天花病毒,此后,种痘者就对天花病毒具有了免疫力。
此种方法颇有以毒攻毒的效果,在天花肆虐的情况下,康熙皇帝不得不让子女们接种天花,康熙序齿后的皇子,夭折人数也大幅度减少,移种天花病毒也成为清朝皇室的制度,被传承下来。
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康熙又将这种种痘法推广全国,在这样的措施下,清朝对抗天花病毒取得阶段性胜利,天花不再是威胁清朝统治者的最大敌人。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令人称赞的功绩很多,作为清政权第四位统治者,清朝第三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位帝王,康熙竟被后人破格将庙号提为“圣祖”,可见后世对其一生功绩都是予以肯定的。
其实我倒是认为康熙在抗击天花病毒上所做的贡献,比其文治武功的“五件大事”还要加分。
康熙推广种痘法,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为何同治还是死于此病?
尽管种痘法在抑制天花病毒上取得阶段性胜利,从康熙皇帝到同治去世之前,也没有哪个皇帝因为感染天花而去世,这就导致当时的宫廷医疗团队对天花病毒产生松懈之心。
其实,清朝的种痘法并非是万无一失的,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的,有的人甚至在种痘期间,无法抵抗轻微的天花病毒,或者对病毒的打压性不够,导致种痘失败,人也因此而死。
在康熙那个时代,此种方法还是领先世界的,在中国推广种痘法成功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当时与中国有一定交往的沙俄人,在康熙年间到中国学习对抗天花的方法,并且带走了种痘法。
此后,种痘法在西方世界传播,为人类战胜病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种痘法在传播到西方一百年后,一名英国的医生詹纳发现一种新的接种方法,在种痘原理上虽然与中国种痘法相同,但是在“原料”上,这名英国医生采用“牛痘”来接种。
“牛痘”也是一种类似于天花的病毒,但是这种病毒对人的危害并不大,人在感染牛痘后,并无生命之忧。
詹纳只是一名乡村医生,经常给乡下的人看病,经常解救牛奶厂的工人,当时听说牛奶厂的工人多数都会感染牛痘,但是感染牛痘后就不会再感染天花,为了验证这个传言是否真实,詹纳就将牛痘的病毒种到了一名小男孩身上,在小男孩感染牛痘后,詹纳再将天花病毒种到小男孩的身上,发现并没有感染天花病毒,证明了牛痘病毒同样对天花具有免疫力。
此后,西方人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牛痘疫苗,将中国种痘法进行了改良和进化,对人类战胜天花病毒提供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中国在经历康乾盛世后,牛痘疫苗又转回中国,受到中国民间的极大欢迎,天花病毒的威胁不再可怕。
然而与民间热烈拥戴牛痘种植法截然不同,皇宫里面的贵族对此极为冷淡,大概是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影响,清朝统治者依然采取康熙爷的老路子,用天花病毒接种。
比较讽刺的是,咸丰帝在两岁的时候,接种天花病毒的时候,就差点成为接种失败的那2%,好歹御医们还是给抢救回来了,最后咸丰帝也是一脸麻子。
然而清朝统治者在面对新兴事物面前,缺乏接收能力,不但没有学习牛痘种植法,反而因为天花病毒大规模爆发的减少,将康熙制定的皇子天花接种制度抛开脑外,在清朝后期皇帝中,甚至已经不再进行种痘。
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被确诊感染天花病毒,给还在睡梦中的清朝统治者当头一棒,当时清朝的普通老百姓都已经很少感染天花,高高在上的皇帝却没有接种牛痘,死于天花,真是相当的讽刺。
在很多坊间说法中,同治皇帝是感染梅毒而死,当时西方医生有药物能够治疗,但是清朝统治者不为所动,拒绝用西药,最后不治而亡。
就这个传闻的本质来说,同治之死,的确是死在固步自封,不知变通的天朝上国腐朽文化中,假如清朝统治者能够接受西方的牛痘种植法,那么,也许同治皇帝就不会因为天花而死。
有的时候,杀死人的不是病毒,而是愚昧!正是这种愚昧让清王朝在几十年后彻底寿终正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