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牧野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相信很多朋友还记得历史课本中的这一战。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牧野之战,却是尸体如山、血流成河,与波西战争中的斯巴达300勇士如出一辙。

"纣王"昏庸无道,"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纣王"荒淫无耻、残暴不仁、天怒人怨,而为民请命的周武王姬发,则与之展开了一场正义之战。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之中,周武王的伐纣大军"前歌后舞",一路上是兵不血刃,所过之处无不望风而降。反观"纣王"的七十万大军,则于牧野阵前倒戈一击,最后为民请命的周武王姬发,在各路诸侯的拥戴之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

商朝在经历了六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商纣王)。

据《史记·殷本纪》之记载: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帝辛在军事上的成就非常高,他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在用兵于东南夷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了上百万的夷人,使商朝的势力到达了长江流域,因此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然而就在商军主力远征东夷,商都朝歌兵力空虚的时候,牧野之战爆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终于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纣王"昏庸无道?"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历史上真实的"纣王"帝辛不失为一个有缺陷的英雄人物,但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他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最后还被后世儒家冠以"纣王"之名。正如毛主席所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就在商军主力远征东夷,商都朝歌兵力空虚的时候,蓄谋已久的西周开始在背后下手了。

在牧野,武王姬发作了战前总动员:"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 即《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史记·周本纪》:"武王征商,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历史上真实的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西周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大军远征东南夷之际,西周的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商朝的腹地,击溃商军攻陷朝歌,令商朝及其附属国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西周伐商战略真的是天衣无缝,的确是将商朝打了个措手不及,堪称是“闪击战”的开山之作。

"纣王"帝辛惊闻周军来袭,而帐下却无兵可调,只好仓促武装了大批的奴隶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西周伐商的总人数为四万五千人,而商朝出动的总兵力则高达七十万人,但因为商军是用奴隶和战俘组成的,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与西周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最终西周以四万五千人,击败了商朝的七十万大军。帝辛见大势己去,"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姬发则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示众。

西周之所以能够以四万五千人,击败商朝的七十万大军,是因为他们拥有两大杀器——战车三百、虎贲三千。

战车三百:可以说,牧野之战不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闪击战战例,同时也是著名的战车战例。在中国古代,自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作战装备,战车作战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而在评估一个国家实力的时候,也都是以战车的数量为依据的,例如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事实上战车的确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试想一下,当西周的三百辆战车,冲入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步兵之中时,那就是碾压。

虎贲三千:在西周伐纣的大军之中,武王姬发最为依仗的就是这支号称精锐中的精锐——三千虎贲军。

虎贲军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荣誉,历朝历代的精锐部队,无不被冠以虎贲军之称号,而武王姬发的这三千精锐,也的确配得起虎贲军的称号。西周的虎贲军每个人都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他们一手持短剑,一手持盾牌,不但战技精熟,而且更是装备精良,这与波西战争中的斯巴达300勇士如出一辙。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三千虎贲军以一当百,如虎入羊群般的斩杀商朝军队,以至是尸体如山,血流成河,并非如后世所说之前歌后舞,兵不血刃地做了商朝的七十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