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小人物的上台,除了血泪和心酸,还有时势。

首先,我是绝对相信纪纲对朱棣的忠心的。纪纲,出生在山东,弓马娴熟,文武双全。朱棣靖难的时候,他是主动投奔到朱棣帐下的。

朱棣很喜欢这个年轻人,收为亲兵。后来纪纲作了朱棣的卫队长,最后成了朱棣改组的锦衣卫头子。

《明史》: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

这样的履历,其实已经完全可以说明朱棣对纪纲的信任。

一个没有后台的年轻人,仅仅靠着所谓的能力,想在朱棣这样的君主前上位,成为亲信,没有一定特殊原因,是绝无可能的。

忠诚,只有在关键时刻愿意为朱棣去死的忠心,才能让朱棣对他另眼相看。

纪纲在学生时代是犯过错误的,而且因此被开除。寒窗数十载,文武双全,却一朝被打落谷底,无望翻身。这时候,朱棣起兵“靖难”。大丈夫又岂能甘于惨淡一生,既然朱允炆给不了,那就寄希望于朱棣吧,成也好,败也罢,总算是轰轰烈烈活过一场。

而朱棣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反叛,这时候有这样一个有胆识,文武双全的年轻人前来投奔,岂有不收之理。最后,一个得了一员干将,一个改变了自己命运。

我反而觉得纪纲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一则,纪纲朋友很多,二则,有一个故事被记录在史书中。

在建文帝的旧臣中,有一个纪纲曾经的同学,不愿意归顺朱棣。是纪纲在朱棣面前求了情,朱棣才放过了这哥们。要知道,当时朱棣对于不愿意倒向自己的建文旧臣,基本就是一个字:杀。

看看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人的下场,而纪纲在这个时候,为了顾念同窗旧情敢去触朱棣的逆鳞,从这点看,纪纲并没有那么狼心狗肺。

周新的死,其实是法治和人治斗争的结果

大家骂纪纲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纪纲整死了周新。

周新在浙江出任按察使,要追查一位在浙江的锦衣卫千户。事情闹大了,有人说纪纲在朱棣面前告了周新的黑状,致使周新含冤而死。

不说这件事情对错,我只想请大家思考一件事情:纪纲的职位和周新的职权。

周新是按察使,相当于浙江的公检法最高官员。纪纲呢?锦衣卫都指挥使。锦衣卫干嘛的?特务机关,凌驾于《大明律》之上,拥有生杀大权。

从这一点看,纪纲和周新的职权,是不是有冲突?说难听点,纪纲的锦衣卫是不是在监视各级地方官员,包括周新这个按察使?而锦衣卫是直接听命于朱棣的。

那如果这是一种职能部门之间的对抗呢?周新调动朝廷职权,省级的公检法力量对抗纪纲锦衣卫的监视?或者说,周新在对抗的,是朱棣的皇权?

一个猜测而已,而且这个事情在当时是搬不上台面的。为什么?因为朱棣和他老爹朱元璋一样,鼓吹依法治国。如果真是这样,周新的倒台,是不是早已注定?

在周新死后,朱棣给他平反了,并且封他做了杭州的城隍。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被锦衣卫搞死的周新,最后要在《大明律》下找缘由,而周新居然没有触犯任何一条《大明律》,朱棣鼓吹法治,自然要给周新平反。这真的非常搞笑。

解缙,夺嫡之战的牺牲品

解缙,朱棣朝第一才子,负责编纂《永乐大典》,功在千秋。

解缙也是少有主动投奔到朱棣这的旧文人。不过纪纲还是杀了解缙,在解缙酒醉后扒光了扔雪地里。

个人觉得,纪纲和解缙没有私仇,而是源于夺嫡。

解缙是太子一派朱高炽的坚定拥护者,而纪纲则和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走的很近。朱高炽肥胖体弱,朱高煦却很像朱棣,走军事风,果断勇猛,在靖难中一直跟着朱棣征战。

大家都是靖难拼杀出来的,朱高煦在将领一系中很有些战友情深的意味。朱棣慢慢地,也开始逐渐偏向朱高煦。

可解缙帮了朱高炽一个大忙。史书中是说,解缙在朱棣询问接班人选的时候,说了一句“好圣孙”,朱棣便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其实以朱棣的雄才大略,怎么会仅仅因为外人的一句话就决定谁是接班人呢?

朱棣是经过种种考量最终选择了朱高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笔者另一篇写朱棣的文章),不过在此时夺嫡之争还在继续。

作为太子重要助力的解缙自然被朱高煦一党看成眼中钉,肉中刺。

而解缙也的确和朱高炽走得太近了,近到朱棣都皱起了眉头。

纪纲准确地嗅出了朱棣的不满,于是乘机杀了解缙,同时也为了朱高煦铲除了一大障碍。

但有一种聪明,叫聪明反被聪明误。纪纲的这一个动作,同样引起了朱棣的警觉。

今天你纪纲为了帮朱高煦继位能杀解缙,明天又能做出什么事情?纪纲会不会发展成阻碍太子登基的障碍?

当这个念头开始在朱棣脑海里浮现的时候,纪纲的下场其实已经注定。

猜忌已经在朱棣心中形成,而纪纲却仍无察觉。

身为锦衣卫的纪纲怎么死的?

端午节那天君臣同乐,大臣们玩游戏,用弓射柳条。纪纲明明没有射中,但作为裁判的锦衣卫却说纪纲射中了。

《明史》: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

朱棣看到了,纪纲的确没射中。很多大臣们也看到了,可朱棣却发现没人站出来指正。

朱棣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这简直就是大明版的“指鹿为马”啊。

果然不久,有太监报告纪纲要谋反。报告的太监是朱棣的随身太监。这事情还用说吗?明摆着是皇帝授意。

当天,纪纲就被下了昭狱,当天,纪纲就被处死了,还是凌迟。

纪纲全家株连,一党尽数被除。最后的罪名是,专权,滥杀,受贿,豢养死士,私造兵甲等意图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