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西汉王朝的第十二任帝王,汉成帝刘骜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算多好。好色成性,宠幸外戚,西汉王朝在他的统治下,开始逐渐走向没落。那么,历史上的汉成帝是个怎样的皇帝?

成帝想做好皇帝

汉成帝在刚刚即位时,是非常希望像他的先祖一样,开创下一个"文景之治","昭宣中兴"等等。但是,他接手父亲元帝手里的天下,却是一个江河日下,已经深深陷入统治危机的王朝了。

血气方刚的汉成帝和一千六百年后的崇祯一样,刚刚即位就开始立威,而他选择的对象也是一名宦官——西汉臭名昭著的奸臣石显。在成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早已知晓石显的所作所为,靠着父亲元帝的宠幸,石显先后陷害了萧望之,周堪,张猛等一批忠直良臣,把持中书省二十年,可谓天怒人怨。

所以,成帝上来就拿他开刀,学祖父汉宣帝,提拔母亲王政君的亲戚,借机夺取石显手中的权力,很快,在皇权和外戚的双重打压下,石显被贬,不久去世。成帝开始他帝王作为的头三脚。

我有一个虎妈

《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的记载: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虽然一上来就搞定了一个大奸臣,可成帝同时又助长了另外一个灾难——外戚。在母亲王政君的要求下,王政君的七个亲兄弟全部封侯(汉朝规定无功不能封爵,唯一没有封侯的兄弟是二哥王曼,而王曼的儿子就是后来篡汉的王莽),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靠着皇太后王政君的压迫,汉成帝只能选择屈服。

但是,汉成帝并不是放任外戚夺权,在这个问题上,他也和母亲王政君针锋相对。王政君的母亲在年轻时曾改嫁他人,后有生有一子,前来投奔自己,面对这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王政君要求儿子封他为侯。可成帝据理力争,双方僵持不下,最终,王政君拿出了杀手锏——绝食。一直孝顺的成帝最终妥协,但是只封他做水衡都尉(负责管理皇帝财产和铸造货币),坚决不封侯,算是守住自己最后一点底线。

重视农业兴文学

由于父亲元帝的柔仁政策,西汉的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汉成帝面对着贫苦的百姓,提拔西汉著名的农学家氾胜之做劝农使,主管全国农业发展,并且著作《氾胜之书》促进农业发展。在氾胜之的管理下,西汉的农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汉成帝自年少就热爱儒学经史,做皇帝之后,多次下诏,安排官员去各地搜集遗漏图书,进行整理编辑,终成《七略》,《别类》等书,这是世界最早的对图书进行编辑和整理的事件,为中国文学图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牡丹花下风流鬼

由于母亲王政君的强势,所以,当时国家的权力大部分都掌握在母亲和各位舅公的手中,即使汉成帝曾经做出过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傀儡的命运。于是,年轻的成帝开始自暴自弃,用酒色来麻醉自己的内心。

刚巧,这时,一对绝世佳人步入了汉成帝的生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姐妹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得到赵氏姐妹的汉成帝更加沉迷于温柔乡中无法自拔。反而助长了王氏外戚的势力,在成帝执政中后期,西汉王朝的掘墓者王莽正式步入政坛,而成帝,则因为长期淫乱的生活,四十三岁英年早逝,倒在了赵合德的怀中。

当我们讨论西汉历史时,总爱把西汉的灭亡归咎于汉元帝和汉成帝,尤其是汉成帝,正是他大肆提拔王氏外戚导致了汉朝的覆灭。但是,在我看来,西汉王朝的衰败,早在武帝末年就已经埋下了,只不过武帝毕竟是一代明君,轮台罪己加上昭宣中兴让西汉王朝开始了一段回光返照。

我眼中的汉成帝

如果从汉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汉成帝必然是一个王朝的"掘墓人",但是从西汉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汉成帝并没有那么坏。汉成帝统治时期,老百姓并没有流离失所,更没有民怨沸腾,相反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在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增长。

在我看来,汉成帝刘骜就好像是一个从小就非常爱学习的好学生,读经书、写辞赋,这些汉成帝都是拿得起来的,所以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的考题才会是《诗经》《尚书》这些东西,但是,当到了一定年龄,开始懂得自己的权力和待遇以后,便一头扑向了玩乐之路。学习学久了偶尔玩一玩,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也不乏很多高材生开始接触玩乐的时候,好像发现了新世界一样,一头扎进去出不来,刘骜便是如此。

《汉书.成帝纪》中的记载: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奏议可述,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外家擅朝,言之可为于邑。

《汉书》里面也能看得出来,刘骜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处理问题、看问题都非常清晰,但是他并不乐于此,他并没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和责任感,汉元帝那个仁弱的性格自然也不可能怎么约束他这个儿子,所以久而久之,他已经沉迷无法自拔了。

根据班固的说法,汉成帝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外表的人,一言一行都非常在意,还是颇有君主气概的,而且治理国家来说,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只可惜,外戚之祸,最终还是夺走了大汉江山,成帝也自然而然地被打在了耻辱柱上。把王朝的覆灭责任全部给汉成帝是片面的,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和官吏腐败,王朝国策的错误。而汉成帝,只是让这艘破船陷的更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