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西汉朝廷在国内内部矛盾大规模爆发后一直无力去解决,只能勉强维持帝国的运转。直到王莽建立新朝后,西汉帝国才得以解脱。但王莽在进行了多年的改革后仍然不能够有效消除社会问题,反而更加激化了原有矛盾并产生了新的矛盾。公元23年在绿林军的拥护下,刘玄继位为帝,是为更始帝,国号仍为汉,史称玄汉。好景才刚刚过了两年,刘秀就夺取了统治权,随即改朝换代建立起东汉王朝,刘秀即汉光武帝。

因国家遭遇了太长时间的战乱,导致刘秀统治下的人口大大减少,帝国境内一片衰败的景象。同时刘秀还面对着西汉王朝和新朝所遗留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对其重视并尽快进行改革,东汉帝国也将在不久赴西汉和新莽的后尘。故刘秀在消灭境内不安定势力后便着手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东汉帝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使汉帝国多延续了将近二百年。

前言

西汉末年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国内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皇权逐渐衰落,外戚势力独大,更使国家的发展偏离正轨。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政局日益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起义运动一触即发。此时正值汉哀帝去世,外戚王莽借外戚宗族和豪强地主的势力拥护篡汉自立,改汉为新,正式建立起新朝。

王莽继位后励精图治,意图消除现有的社会矛盾,对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王莽的诸多改革措施在如今看来是十分超前的,但就因为过于超前,使其颁布的改革措施无法与当时的种种矛盾相匹配并加以解决。公元23年,王莽的改革运动在帝国的覆灭后宣告失败,宗室刘玄坐上了帝位。刘玄继位后不但没有对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治理,反而穷奢极欲,透支玄汉的国运。刘玄不理朝政,整日酗酒,淫乱后宫。还曾让侍中代替他坐在帷幕后坐朝听政,丝毫不顾皇帝颜面。不仅如此,刘玄还经常擅杀忠臣,昏庸至极。他还曾纵容绿林军在各地随意劫掠民财,仿佛这个帝国并不是他的国家,而是他所征服的一座城池而已。刘秀的所作所为终于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地方许多诸侯割据自立,山东等地也爆发了赤眉军起义,随后全国各地百姓皆揭竿起义,农民军浩浩荡荡杀向长安。刘玄无才无能,无力镇压国内起义势力,最终只能投降赤眉军,后被张卬秘密处决。

天下大乱之际,作为远支宗亲的刘秀也准备起兵逐鹿天下,并打出复兴西汉帝国的旗号揭竿而起。《资治通鉴·汉纪》记载: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赤眉军攻下长安后,刘秀当机立断进驻洛阳,并以此地为新都建立起东汉帝国。随后刘秀出兵意图消灭赤眉军,双方在华阴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此战以刘秀胜出而告终,宣告东汉帝国最大的敌人被消灭,但是国内仍有许多割据势力存在。直到公元36年,刘秀才彻底统一帝国全境,随后便立即着手对国家进行改革,希望能够复制西汉初期的繁荣盛况。

光武中兴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颁度田令,打击豪强

刘秀首先面临的经济问题就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刘秀虽然早就想对这些豪强地主下手,但碍于情理不得不搁置,毕竟刘秀就是依靠这些豪强地主才能登上帝位。但为了帝国长远的发展,刘秀不得不针对土地问题而出手。

公元39年,汉廷颁布度田令,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丈量。同时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大普查,确认东汉帝国境内到底有多少人口。但度田令刚刚开始实行,就遭到了豪强地主们的强烈抵制。《后汉书·列传·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中曾经记载:

“光武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覆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愁,遮道号呼。”

尤其是功臣的家乡和宗室的领地,都拒绝接受中央的丈量。中央派遣到地方的官员碍于这些功臣和宗室的权势,也不敢强行动手,只能悻悻离去。还有一部分官员为了讨好这些功臣亲贵,故意上报虚假的丈量结果,严重阻碍了度田令的执行。刘秀得知后,立刻将这些虚报数据的官员逮捕并直接处死,其中就包括河南尹张伋。张伋之死让这些功臣宗室们看到了刘秀的决心,于是接连举兵反叛朝廷。刘秀一边调集各地军队勤王,一边利用心理战瓦解叛军,很快就将叛乱镇压了下去。此时这些功臣宗室和豪强地主们都无力再对抗中央,只能接受并实施度田令。

度田令的实施使汉廷详细掌握了国内土地和人口的信息,豪强地主和功臣亲贵们再也不能隐瞒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劳动力,这样汉廷不仅能够及时调整国家政策,还可以增加许多财政收入。

恢复经济,休养生息

连年的战争几乎耗尽了东汉帝国所有的资源储备,国库也是空空如也。刘秀也厌倦了常年征战,于是颁布了一连串改革经济的政策,意图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战争必然会伴随着大规模劳动力的减少和死亡,东汉初年因人口锐减,直接导致农业生产都不能够正常进行。刘秀决定减少赋税徭役,减轻百姓负担,由此便可扩大生产。公元51年,臧宫和马武曾经向刘秀提出谏言,希望皇帝趁匈奴内乱之际举兵北伐,但却直接遭到刘秀的拒绝。《资治通鉴·汉纪》中曾记载:

“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民。”

由此可以看出刘秀的态度有多么坚决,即便当时是北伐匈奴的大好时机,也不能因此停止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为了增加劳动力,刘秀便下旨解放全国大量的奴婢,与减轻赋税的政策搭配使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政策一经推出,就极大缓解了当时东汉社会的阶级矛盾,变相抬高了奴婢的身份地位,也间接削弱了宗族豪强的势力。

强化皇权,回收兵权

帝国新立,功臣势力集团就成为了皇帝眼中的最大威胁。因这些功臣手中都握有大量兵权,一旦心有反意则将使中央立刻陷入被动的局面。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刘秀意图尽快将兵权收回手中,进而强化中央集权。

东汉初期,光禄勋一职通常都是由开国功臣担任,负责掌管位数宫廷相关事宜。一旦这些握有大权的将领意图谋反,皇帝的性命将立刻受到威胁。于是刘秀变更之前的政策,改任用宗室或外戚担任光禄勋一职。并且还将光禄勋的权力分拆,使禁卫之间互相牵制,由此保障皇帝的安全。虽然宗室和外戚也有可能会对皇帝发难,但至少要比功臣集团可靠。《后汉书·光武皇帝纪》中曾记载:

“初,更始使宛王刘赐、邓王王常、西平王李通俱之国,镇抚南方。通娶世祖妹,即宁平公主也。世祖即位,征通为光禄勋。上每征四方,尝留通守京师,抚百姓,治宫室。”

紧接着刘秀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功臣手中的兵权。比如封一些重要功臣司徒、司空一类的职位,而这些职位是不需要掌兵的,由此就可以顺理成章剥夺其兵权。同时为了避免这些功臣们身居高位以权谋私,刘秀还将其架空,将政务交付于尚书台全权处理,这样三公就成为了一种摆设。

结语

刘秀起兵之时曾打出光复汉帝国的旗号,事实证明他也确实做到了。他不仅解决了西汉和新朝共同遗留下来的各类矛盾,还使这个新建立的帝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东汉帝国刚刚建立初期所面对的情况与西汉初年较为类似,也是功臣手握重兵,对皇权时刻造成威胁。这时刘秀就显示出他高超的政治智慧,没有像刘邦一般诛杀功臣,造成朝野内外人心惶惶的情况。而是通过明升暗降、以宗室外戚取代功臣的方式逐渐削弱功臣集团的势力。这些功臣们即便明白皇帝的心意也无法发难,只能听从皇帝的命令,尽数交出手中的兵权。

从经济方面的改革来看,刘秀的眼光是十分长远的。他不急于一时之利,追求的是长远的发展。在匈奴发生内乱,给东汉帝国创造了北伐良机之时,刘秀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而是继续坚持与民休养生息。刘秀自己也能够明白,只要这个新帝国发展壮大之日,随时都可以以雷霆万钧之势轻松消除北患,完全不必赌上国运急于一时。在刘秀的悉心治理下,东汉帝国很快就接过了西汉帝国的旗帜,再次以一个超级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东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