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看过三国演义的许多朋友,都会对其中的一个情节争论不休,那就是诸葛亮对司马懿施展的“空城计”。作为三国演义的经典桥段“空城计”,许多人认为,以司马懿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上这种当,再说以当时的情况,随便派遣一小队士兵就可以识破庐山真面目,并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推敲原理,来证明这件事情的虚构性。

那么在历史上空城计真的没有发生过吗?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作为一部经典的三国巨著,里面的内容虽有借鉴,但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是“空城计”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这件事情的男主角却不是诸葛亮。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和楚国,在攻防之间就曾经先后使用过空城计。我们来详细的研究一下这段历史,话说在公元前666年,楚国的大将军子元奉命率领一只六百多战车的大军前往进攻郑国,这个时候的郑国,国弱民穷,根本无法抵挡来犯的楚军,楚军轻易就进攻到了郑国都城的郊外,气势汹汹地杀到了城门下,这是郑国国都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城门甚至可以看到城内的集市。就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郑国群臣慌乱,有的主张请和,有的主张决一死战,然后固守待援。

这些办法都无法立刻解决国都目前的危机,大臣上卿叔詹认为,固守待援是一个良策,只要可以守住都城,并派遣使者前往齐国求援,肯定可以解决国家危难,只是目前已经兵临城下,该如何固守呢?经过一番思量,郑文公采纳了叔詹的计谋,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楚军看到士兵的去向,命令城内店铺照常营业,百姓穿梭往来,不得露出慌乱之色。对楚军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将完全不设防的城市暴露在楚军的目光之下。

楚军先锋到达城下之后见此情景不敢妄动,待子元赶到以后看到这个情景也非常奇怪,于是便到山上远眺,看到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约间可以见到郑国的甲士,觉得其中肯定有诈,便命令士兵就地扎营,待奸细查探清楚以后,再行决定。就这样一晃就过去了几天,这时的齐国接到求援,便和鲁国、宋国联合发兵解救郑国。

子元得知三国救兵即将赶到的消息,判断很难胜出,于是下令撤军,但是又担心郑国出城追击,于是下令撤军时士兵不得露出任何声音,就连营寨都没有拆走。第二天郑国国君见到敌军军营依旧军旗招展,始终不肯相信楚军已经撤走,叔詹说:营中有人,上空怎么会有飞鸟盘旋呢?我们是中了空城计了!由此可见,空城计在历史上却又发生,而且还不止一次,只不过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突出诸葛亮,多智近妖的形象而进行了移花接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