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秦灭六国仅用了短短的15年时间,可帝国覆灭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随着农民起义的兴起,各地诸侯蠢蠢欲动。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和叔父项梁也在吴中起兵,率领着精兵8千人渡江北上,以破竹之势屡屡战败秦军,并将起义军的队伍扩大到了六七万人。

接连的胜利让项梁有些飘飘然,对秦军过于轻视,结果在定陶之战中大败于章邯军,项梁也不幸战死。叔父的惨死让项羽悲痛莫名,但他按捺住了想要报仇的冲动,退守彭城一带。

章邯也犯了轻敌的错误,认为楚地的义军不足为患,于是调转枪头去攻赵,倒也为项羽留下了调整和恢复的机会。

此时王离率领的20万长城军也南下与章邯汇合,一起攻打赵国,并大败赵军。自立为王的赵国贵族赵歇带着国相和大将一起逃进了巨鹿城。

章邯命令王离和另一位秦将涉间包围巨鹿,自己带兵驻扎在巨鹿南边,并筑起了输送粮草的狭窄甬道供应王离军队。

各方义军虽然想要救援巨鹿,无奈秦兵实力过于强大,他们也只能驻扎在巨鹿北边远远观望,却无人敢上前迎战。

项羽的崛起

此时项羽在做什么呢?在叔父死后,楚怀王故意打压这个年轻人,让项梁麾下的宋义做了大将军,项羽只能屈居“次将”之职,跟着宋义率军数万去救巨鹿。

楚军到了安阳(现在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让军队停下脚步,宣称“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我们再去收拾渔翁之利”。项羽十分不齿他的行为,但屡次劝说都没有结果。

苦苦等待46天后,忍无可忍的项羽诛杀了宋义,被部下拥戴为“假上将军”,随后有人将此事报告给楚王,楚王无可奈何,也只能顺其自然地封项羽为上将军,还把英布、蒲将军两只楚军交给他指挥。

事实上,项羽争夺兵权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要击败秦军,报仇雪恨。然而,此时项羽手下只有5万楚兵,如何胜过40万秦军?

擅长进行战场形势分析的项羽在第一时间发现了秦军的“软肋”——就是那条运粮通道。项羽派遣英布、蒲将军率领2万人马渡河攻击守卫通道的秦军,并取得了胜利。

粮道被切断后,王离的军队很快就陷入了饥饿之中,军心开始动摇。

项羽认为现在是进攻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率领全部兵马渡河,并将做饭的锅子全部打破,渡船全部凿沉,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

项羽想用这样的办法告诉士兵们:后方已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打胜仗,不顾一切地拼到底,才有一线生机!

在项羽的鼓动下,士兵们个个表现出了以一当十的战力,他们奋勇攻击,与秦军大战了九次,活捉了王离,涉间不愿投降,点火自焚。就这样,围困巨鹿的秦军瞬间瓦解。

战斗结束后,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将领无不为项羽的英勇无畏深深折服,他们不约而同地向项羽行下跪之礼,并奉项羽为诸侯上将军,愿意听命于他。

此后项羽与章邯展开了对峙,章邯多次战败,又怕被秦二世责罚,便私下和项羽商讨和谈,项羽自然拒绝了他。

之后,章邯又经历了几次惨败,心理防线彻底垮塌,便再次向项羽发出了和谈请求。

项羽认为己方军粮也快不够了,便决定答应章邯的要求,于是章邯投降项羽,还被项羽立为雍王。秦军主力尽归项羽,帝国的败局也已注定。

项羽能够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压倒性的士气。

不得不说,破釜沉舟这招太狠,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军队哗变,让自己陷入灭顶之灾。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势下,这招却也是不得不行的险招。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能彻底断绝士兵求生的念头,才能激发出人的潜能和军队的士气,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军队战斗力。

第二,断绝粮草的战术。

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可见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意义。项羽选择切断对手的粮道,不亚于切断了一条生命线。

饿着肚子打仗是行军作战的大忌,在秦军士气快速崩溃的情况下,楚军的赢面也提高了不少。

第三,秦军的内部矛盾。

尽管史书上没有相应记载,但战斗中章邯的种种表现确实让人玩味:王离在前线出生入死,章邯却全程高高挂起,还美其名曰要牵制其他诸侯,如此才给了项羽各个击破的机会。

不难推测,章邯与王离肯定不是“惺惺相惜”的关系,更有可能是互相看不惯,否则也不会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

第四,诸侯联军的作用。

战斗初期,诸侯联军因为对秦军怀有天然恐惧,一直不敢出战。可是从项羽第一次大败秦军后,他们的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振,纷纷加入战场。

所以后期项羽在兵力方面的弱势并不明显,甚至最终成为以多胜少的局面也未可知。

因此,以5万兵力大败40万秦军的说法也是略有夸张,打败秦军是肯定的,可实际情况应当是分批次、分拨打败40万秦军……

但无论如何,项羽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卓越的军事才华是毋庸置疑的,难怪他能令天下英豪竞相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