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一个王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在明朝历史上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忘记这九个字。而且明朝皇帝也是最有骨气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朝皇帝的写照。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骨气有血性的朝代,在对外战争中却有着一次不可原谅的失败,这次失败导致明朝迅速衰落,从此再无力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的战争。

战争起因

土木堡之战又被称为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祸,它指的是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明朝建立后,原蒙古贵族逃回草原,分裂成瓦剌和鞑靼,两个东西蒙古,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分别分封为王,但是对其的实际控制却非常低。之后两个部落间不断征战,瓦剌部落逐渐强大,公元1418年瓦剌部落再次统一蒙古。

公元1449年二月,蒙古大汗也先遣使两千人出使明朝,缺谎称有三千人,想向明朝邀赏,但是把持朝政的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而且买战马的钱也只给了五分之一,也先大怒。

七月也先统帅各部分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亲帅一路进攻大同。

据史记记载说“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可见蒙古进犯来势汹汹。明朝边关损失惨重。

纵观战争起因,明面上是明朝没有满足蒙古的要求,其实际上是蒙古经过休养生息之后,其军事实力大涨,又一次妄图占领中原,恢复祖先的荣光。还有就是明英宗宠信宦官,让蒙古可汗也先认为有可乘之机。

英宗亲征

公元1449年七月也先率军进攻大同,大同兵败,前线兵败战报传回京师,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决定亲征。

明史记载“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诏亲征。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癸巳,命郕王居守”。

可以看出兵部吏部尚书都直言“六师不宜轻出”,但是明英宗却执意亲征。估计明英宗是过于自信了,认为蒙古大军根本打不过京师大军。然而事与愿违啊。

战败被俘

英宗御驾亲征,但是军务却是王振说了算,成国公朱勇作为大将军,却还要听从王振的安排。在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就是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军,王振知道后让他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从中可以看出明英宗对王振可以说是宠信到了极点,堂堂六部尚书之一的户部尚书却被一个宦官整了。

由于前线大军都由王振指挥,随行武将不敢忤逆王振,导致明军大败。

明史记载: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

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战,明军战死数十万,战马损失二十万,最为关键的是随行武将基本全部战死。

英宗御驾亲征,却把军务交由宦官王振决定,也许是英宗忌惮武将掌权吧,其实不管是御驾亲征,还是宦官处理军务。这一切都表明了英宗不想把军权下放,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前线作战失败,最后英宗被俘。

让我带你了解明朝土木堡之变的影响都体现在哪

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了四朝元老张辅、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驸马井源等五十多为大臣战死,随性武将基本战死。京营三大营部队毁于一旦。

此战之后,明朝的武将勋贵几乎损失殆尽,朝政彻底由文官集团把持,武将勋贵无力抵抗文官集团,彻底退出明朝历史舞台。

文官把持朝政,朝堂之上没有能与之抗衡的政治集团,导致后来越来越多的皇帝不得不扶持太监与之对抗,明朝宦官专权现象越来做严重。

土木堡战败也导致了明朝从此无力再进攻草原,只能被动防守,看着草原势力一步步崛起。

土木堡之变看起来是明朝与蒙古的冲突,其实也是明朝内部宦官,武将,文官三方势力的角逐。自此之后武将勋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文官把持朝政,宦官干政成为明朝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