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李定国出身贫苦,父母早亡,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县(也是李自成的家乡)起义,许多饥民纷纷加入了农民军,当时只有10岁的李定国也在其中。

抗清英雄李定国被称为“小尉迟”

李定国表现优异,深得张献忠喜爱,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同被张献忠认为义子,1637年,已经十七岁的李定国身高八尺,本领高超,待人恭敬,被人们称做小柴王,在军中则被叫做小尉迟。

早期是反抗明末暴政的农民军英雄。十岁就加入农民军,不愿做安安饿殍。但他也不是螳臂当车,二十几岁就二十骑破襄阳,可谓是少年英雄。

1644年,崇祯吊死在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张献忠的大西军同清军作战不利,张献忠受伤而死,死前留下遗命:“立国三百年的大明是正统,我死之后,你们要归顺大明,不要做不义之事。”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随着外敌的入侵,原本你死我活的对手,放下彼此的矛盾,共同对外。有意思的是,吴三桂这些原来的明军变成了清军,大西、大顺这些义军,反倒变成了明军。

清军入关后,李定国成为了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一生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尽量顾全大局。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李定国同意贯彻义父张献忠的遗愿,不降清(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李定国并不是为了明朝的爵位而联明抗清(我自为王,安用请?若是,则为朝廷官,不再作贼,勿反复也)而是为了大义。 即使在绝望中,李定国依然不降。

李定国率领明朝的部将,连续打败亲王孔有德、亲王尼堪,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明军士气高涨。但祸根也就此埋下。早在孙可望收到桂林大捷的捷报时,另一员明军大将孙可望就有些嫉妒李定国的运气,忍不住说:“北兵本就好杀,只不过我没有独当一面。”

可以说,如果不是孙可望嫉贤妒能,出兵挑衅失败后投降洪承畴,将永历军的虚实全盘托出,那么永历朝的灭亡,至少不会那么快。有李定国这根擎天之柱,爱新觉罗氏想完成全国的统一,时间还要推后很多。

一个前半生对抗明朝的流寇,后半生因民族大义不惜以死守护明朝而封王,一个明朝世袭封疆大吏,最后不赶尽杀绝明朝不休,人与人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他是大明王朝最后十年的擎天之柱,被昭宗永历皇帝封为晋王。他以云贵偏僻之隅,对抗统一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域的满清帝国,论局势比诸葛武侯北伐更险恶和艰巨百倍。

在此危难时局,他扶明抗清,矢志不渝;顾全大局,对同阵营的内争多方避让;论个人品行,论所部军纪,皆无懈可击;于西南人民有遗惠,川滇黔之地多建“李晋王祠”,英名传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