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末第一名将李定国是位什么样的男人?

李定国,是一个被历史注定要铭记的男人。作为大明最后一个铁骨铮铮的将军,民族英雄,他本来可以有机会力挽狂澜,平定乾坤,再造大明。可惜,所谓得势不得运啊,任你有千般本事,万般造化,也是徒劳。

公元1621年,明熹宗天启元年,后金太祖六年,再过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就登基了。在这一年的六月十一日,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圣地延安,李定国出生了。我想,和很多不平凡的人物一样,他出生的这一天,必定是有很多的祥瑞的,比如七色云彩笼罩在他家的茅草房上,或者他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梦见一头猛虎扑进梦里之类的。因为这个孩子太不寻常了,在明朝灭亡后,他有希望重造大明,成为满清的掘墓人。

不过很可惜,因为他的家庭出身,他没有参加大明的军队,没有成为大明的将军,十岁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队伍,后来他成了张献忠的养子。排行老二,大哥叫孙可望,记住这个王八蛋,李定国就是毁在他的手上。还有两个是刘文秀和艾能奇。从此,他跟随张献忠四处造反,把崇祯弄得焦头额,后大西政权建立后,被封为安西将军。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前面是农民军的统帅,专门和大明对着干,虽然算是明朝的掘墓人,但是这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自家人打打杀杀的,谁做皇帝都一样。都是大汉子孙,华夏儿女嘛。

在满清入关后,张献忠逐渐意识到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汉满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满清相比,大明毕竟还是正统,于是率军抗清。可惜,在战斗中中箭身亡。李定国等不得不撤出战斗,连续败退。在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部分有生力量。

在贵阳,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四位将军对义军今后的出路进行了讨论。此时的李定国逐渐意识到反明的失误,因为结果很明显,明朝灭亡后,满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李定国主张联合当时的南明政权共同抗清,重建大明。孙可望则想继续南下逃跑,继续流亡,甚至不惜逃到海上。这是两股主要的声音,最后在李定国以死明志的态度下,暂时决定联明抗清。

1647年,大西军开进云南,说服明黔国公沐天波与农民军联合,打出“共襄勤王,恢复大明 天下”旗号。正式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在云南,大西军实行安民的正常政策,各少数民族子弟纷纷参军,并培养了一直特殊的军队:象军。

在1646年,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可是这时候,随着形式的好转,孙可望的野心开始膨胀,甚至想自立为王,虽然遭到了李定国的严厉驳斥。可是他还是自封秦王,李定国虽然深恶痛绝,可是为了大业,他隐忍了下来。

在安顺,李定国和明威清道黄应运歃血为盟,共同辅佐南明。可是遭到了孙可望的报复,处死了黄应运,李定国愈加不满。

1652年,清廷派孔有德进攻贵州,大西军分兵两路,东路军李定国,进攻湖;北路军刘文秀,进攻四川。同年五月,李定国抢在孔有德增援宝庆前,率三万大军和五十头大象,直取宝庆,歼敌五千。

六月,率军合攻桂林,取得桂林大捷,逼孔有德自杀,清廷大震。

八月,李定国率军北上进攻湖南,攻取全州永州衡阳。同时命令马宝军东取阳山、连州,占领广东西北部,派马进忠、冯双礼北取长沙,攻占常德、岳州,命高文贵东进江西,连下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围攻赣西重镇吉安。李定国出兵以来,接连收复了两个州,十六个郡,占据了几千里的土地,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史称“湘桂大捷”。

面对清军的接连失利,清政府接连派出汉奸洪承畴和谨亲王尼勘率十五万精兵反扑。李定国面对强敌,从容不迫,定下妙计,命冯双礼马进忠在白杲市设伏,自己从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击,然后两军合围,全歼尼勘。

看到这里,再一次被小人的伎俩所“感动”,感到愤怒,动心触目的愤怒。这个所谓的大哥孙可望终于再一次伸出了黑手,他怕李定国功劳太大,不好控制。竟然密令冯双礼、马进忠退出了战场。

果然,在攻击过程中,李定国发现自己是在孤军奋战。不过战神的名头不是乱叫的,在混战过程中,李定国大发神威,手持大刀,一刀将尼勘砍为两段,真是大快人心。不过,由于没有增援,无法继续扩大战果,只好撤退,全歼敌军的大好形势就这么被孙可望这个小人毁了。

可是孙可望这个小人依然不想放过他,处处想治他于死地。李定国为了顾全大局,一再忍让,即使孙可望撕掉伪装,大举进攻他的时候,他依然不想与孙可望正面为敌,一再退让。

其实面对阴险的小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干掉他,李定国一再的犹豫忍让,反而使他得寸进尺。这不仅是李定国的损失,也是整个义军的损失。并不能说李定国懦弱,这只能说明他的深明大义。假如李定国当机立断,早日除掉孙可望,形势或许会更好。

由于孙可望的掣肘,李定国的势力大受损失,在进攻广州门户新会的战斗中,由于由于清廷援兵的不断加入,终致大败,李定国只能撤出战斗,退走南宁。此时的李定国只剩下数千人,新会之战的失败,彻底打破了李定国收复两广的希望,此前占领的大片领土也落入了清军的手里。

此时,永历帝派使臣给李定国送来血诏,这个有点类似于汉献帝的衣带诏。不过献帝的没有成功,签名的除了刘备之外都被曹操收拾了。这次永历帝的血诏成功了,虽然李定国百般不愿意和孙可望正面冲突,可是此刻,战斗终于还是爆发了。

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总喜欢内讧。可能不止是中国人吧。这或许就是人类的自私。在这场内讧中,孙可望被彻底击败,狼狈逃走。最后投降了清廷,虽然封了王,但是最后还是在顺治年间被射死,真是死有余辜。

赶走了“董卓”孙可望,李定国却不是曹操。此时的李定国一心一意辅佐永历帝,农民军在他的号召下,也重新焕发了生机,一副美好的画卷正在展开。

但是由于孙可望向洪承畴献出了西南的地图,并透漏了农民军的军队部署情况。使得清军大举进兵,而此时农民军内部也出现了叛乱,李定国无暇他顾。

直到李定国平定叛乱之后,永历帝才任命他为招讨大元帅,开始反击。面对强大的清军,明军众将士奋勇作战,取得了首战胜利,但是最终还是被清军打败。在这场战斗中,李定国的妻子被清军抓住处死,明军陷入巨大的危机。

此时清军乘胜追击,意图全歼大西军。李定国决心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狠狠的教训一下清军,策划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场大战“磨盘山战役‘’。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李定国高超的指挥能力,也是李定国不屈意志的展现。

战前,李定国设计了完美的伏击战术。如果不出意外,率部追来的奸贼吴三桂将片甲难存。也许又是一次触底反弹不是吗?但是和很多小说电视里的情节一样,在这关键的一战中,明军内部又出汉奸了。这个永远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奸贼就是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这个叛徒投降了清军,出卖了明军准备伏击的情报。唉,真是可惜啊,如果不是这个奸贼,这将是对清军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虽然计划被泄露,但是明军还是毅然与清军展开了血战。《晋王李定国列传》中记载道:“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尸堵叠”,可见此战的惨烈。虽然形势不利,损失惨重,但是此战还是歼灭清军大半,甚至还击毙了包括固山额真沙里布在内的十八名将官,严重的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在这时候如果永历帝能和李定国上下一心,形势应该还是可以得到扭转的。只可惜李定国保了一个胆小的皇帝。永历帝为了活命,不惜逃入缅甸,从此与李定国失去了联系。

反清复明啊!李定国正是打着这个旗号,才有号召力。可是此刻皇帝找不到了,接下去还怎么打呢?战争是需要口号的?也需要有一个合法的政权来领导。可这时候,皇帝没了。此后,李定国接连写了几十封上疏都如石沉大海。李定国后来才知道,永历帝被缅甸扣留了。为了迎回皇帝,李定国发动两次对缅甸的战争,可是依然没有接回皇帝。

后来,缅王把永历帝献给了吴三桂。李定国依然不死心,集合了各方面队伍四千余人,准备大举反攻,企图东山再起。由此可见,李定国是一个永远不会承认失败的人。只要有那么哪怕一丝丝的希望,他都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本就是成就大事的基本素质,只可惜有些事情人算不如天算吧!或者说,历史的大势不能阻止。

1662年六月十一日,在李定国四十二岁的生日的这天,忽然得了一场急病。更雪上加霜的是他听到了一个令他彻底崩溃的消息。支撑他不屈战斗的南明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累死了。也就是说,大明朝彻底完了。

据说吴三桂坚决主张处死永历帝,而且要立即斩首。定西将军爱星阿有不同的意见,他说应该把永历帝押送到北京,由朝廷来进行处置。可是吴三桂坚决不同意,说怕中途被劫。后来由于争执不下,所以上书朝廷,四个月之后,等来了朝廷的指示:就地处决。可是怎么处死呢?吴三桂的意见是斩首。爱星阿和安南将军卓罗不同意,说毕竟是做皇帝的,不应该死的这么难堪,至少应该留个全尸。

于是,悲催胆小的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了。死的那一刻,不知道有没有后悔出逃缅甸,被人家像俘虏一样的关起来。如果不走,全力支持李定国,会不会有暗花明呢?

韦小宝也曾经问过吴三桂,说墙上那张弓是不是勒死永历帝的,吴三桂心里恨得咬牙切齿。如此看来,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之事应该是真的了。

李定国在听到永历帝惨死之后,悲痛欲绝,几次哭晕在地,甚至从眼角往外流血。六月二十七日夜,明朝最后的战神李定国陨落。至死都不忘要恢复大明,并告诫子孙: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绝对不要投降满清。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英俊潇洒,文韬武略,智谋深远,素有“小诸葛“”之称。李定国生前深受云南各族人民的热爱,死后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傣族人民捐建了汉王庙。大理有个下鸡邑村奉其为“本主“,并建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