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都知道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吃粽子是纪念屈原,另外我们了解屈原可能也就是通过他写的主要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呢?
在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可以想象一个忠臣,由一开始受到大王的重用,慢慢地因为一些奸佞小人的中伤,再加上昏庸的帝王听信小人的谗言,导致自己被放逐,有志难舒,又加上面对着楚国的危难,民生之多艰而无可奈何的心情,屈原最终只能带着满腔的愤懑,投身汨罗江中。
但是屈原为何要选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呢,因为这一天楚国被秦国攻破,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农历五月初五是凶日和鬼节,有专家认为,其实屈原在这一天选择投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忽乎吾将远行”的离世的念头,其实屈原很早就有了,早在屈原的《离骚》之中最后一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就曾两次说到想要像彭咸那样投水而死。
彭咸是殷朝的一位有名的贤臣,当年也是因为进谏不成而投水自尽,屈原在《离骚》中提到彭咸,可见屈原也想要效仿彭咸的做法,不仅如此,屈原想要投江的想要已经长达十年之久了,屈原在《思美人》、《悲回风》中也同样多次提到了彭咸,可见屈原的这个想法是深思熟虑了好长时间的。
那么屈原选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投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有专家是这样认为的,说是屈原想要追随舜帝而去,屈原在《离骚》开篇是这样写道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来表明屈原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而舜帝在当时的威望是很高的,象征着的是楚国的太阳之神和光明之神,而恰巧楚国人祭拜舜帝的日子就是五月初五,所以说屈原选择在这一天投江是为了追随舜帝还是有很大的可能的。
屈原在创作《涉江》时,就曾表达出自己跟随舜帝畅游昆仑瑤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大致的意思就是屈原想要在帝舜的祭日去投江,就好像与冉冉上升的太阳融为了一体,这样也许就能够和自己敬佩的先帝尧、舜以及彭咸共聚首,去完成他在人世间无法实现的抱负与理想!
其实在古代,忠臣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跟随一个明智的君主,励精图治,造福百姓,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在战争中民不聊生,但是屈原没有那么幸运,他追随了一个昏庸的帝王,因为奸臣的几句话而怀疑自己,让自己的一腔热血被狠狠的打击掉,之后看着百姓受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以至于走向了这条道路,也许只是希望,在这个日子选择死亡,能够让自己遇到真正的明君!施展自己的抱负!
当然,这个说法也只是猜测,还有人说屈原是听到楚国被秦国攻陷,一时悲愤交加,感慨万分,有志救过却回天乏术,只能选择死亡来证明自己爱国,但是,小编觉得,从屈原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彭咸,可见屈原的内心是十分佩服彭咸的,而彭咸不得志和自己又是如此的相像,所以屈原想要投江自尽的想法肯定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虑的,也许也还曾抱着君王能够有一天醒悟的想法,但是知道秦国攻占了楚国之后,屈原的梦彻底被打碎,最终只能选择投江自尽。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相信只有沉睡在汨罗江中的屈原自己知道,而我们做的只能是记住这个人,明白理解他的爱国之心,小伙伴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是不是也为屈原感到惋惜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