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东晋100多年里进行过多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离胜利距离最近的一次,当属东晋末年刘裕领导的义熙北伐(公元416~418年)。宋辛弃疾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美的就是这次北伐。
历史上对刘裕北伐的评价非常高,但也让后人时常惋惜刘裕北伐的最终失败,作为南北朝最猛的男人,他的失败基本也预示着南方对北方的反扑不可能再成功了,只能等待着北方收拾好了再南下一统天下。
但是在千年后,另外一个猛人朱元璋却成功了,其中原因让人好奇。
当时刘裕第二次北伐,已经将后秦势力从长安赶了出去。同时长安的民众对刘裕大军十分的欢迎与支持,如此好的局面下,刘裕却辜负了长安百姓的期盼,慌忙的回到建康主持朝政大局,仅留年幼的儿子刘义真在长安镇守。
就是因为刘裕的仓促回朝,使得本来形势大好的北伐后秦以失败告终,接着王震恶被沈田子杀死,夏王赫连勃勃趁机窃取了刘裕的北伐成果。
当然后世对此有很多评价,有人说刘裕是因为想当皇帝所以失败了,有人说是因为刘裕手下没有可用的大将,有人说是因为当时南方的人力物力确实比不上北方。
宋朝司马光也认为,刘裕之失败是因为他让王镇恶和沈田子两个相互猜忌的人留守关中,以至于产生内讧,使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这些原因都是先天存在的。
而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刘裕的北伐始终没有一个大方向的正确战略。
义熙十三年十二月,刘裕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驻镇关中,在三秦父老的叹息失望中匆匆南归。赫连勃勃的心腹大臣王买德闻听后说:“关中形胜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狈而归,正欲急成篡事耳,不暇复以中原为意。此天以关中赐我,不可失也。”
也就是说刘裕自己其实都没有搞明白自己要怎么北伐,怎么收复天下,北方当时还没有统一,面对各大民族政权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刘裕自己是没有一点准备的。
也正因为如此刘裕即使收 复了关中但是又很快放弃了,这种放弃正是因为刘裕对于关中的收复在整个北伐的道路上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没有一个估计,仅仅是为了北伐而北伐,为了声望而北伐,为了政治斗争而北伐,为了权利而北伐,至于打关中, 或者打蜀地,或者进取中原等等都没有全盘战略规划。这也是南朝无数次北伐失败的最大原因。
但是反观朱元璋却截然不同。“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第一步),移兵两河,破其籓篱(第二步),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第三步)。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第四步)。
这才是北伐该有的战略规划,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能够成功的原因,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按着这几步走下去,元朝就会被一步步困死,最终无路可走,即使中途失败了也没用关系,大不了再来就是了,总能够将北元困死。而最终的战略规划也确实像朱元璋那样预想了,等到北伐之时,元大都都没有防御,直接弃城而走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