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怎么评价朱棣这个人?

燕王朱棣与皇位本无缘,可惜的是由太子朱标的早亡,建文帝的年幼,让他逐渐开始筹划以“清君侧”为由,夺取天下的计划。

朱棣的这种做法,用儒家的观点来看,自然是不得人心,而朱棣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也制造了很多惨案。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文治武功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所景仰的皇帝,朱棣积极向外拓展明朝版图,北到努尔干都司,南到今天的南沙群岛,据说一度达到马六甲海峡,而在文化上编撰《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总共有8000多种,对于这样一位君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却饱受争议。

燕王朱棣的成长过程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既不是长子也不是最优秀的,至于朱棣的亲生母亲也是众说纷纭,虽然朱棣在登基之初诏告天下,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是马皇后,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史料当中,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他的亲生母亲就是马皇后,毕竟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靖难之役过后南京城破,所有的皇家档案记录不是在大火中销毁就是被人为篡改记录。

朱棣在幼年时期和其他的皇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当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后,对于皇子的培养也是格外看重,除了读书写字之外还必须要进行军事锻炼。

根据后来宋濂回忆,在所有的皇子当中,朱棣对读书是没有任何兴趣,相反弓、马、刀、剑兴趣浓厚。根据《皇明祖训》记录,皇子在成年之后,除了太子留在京城之外,其余的皇子全部都要前往藩地就藩没有皇帝的准许,是不可以随便回到京城。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还是因为传统的"家天下思想"所影响,在他看来整个大明朝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且,在他从草根出身到他成为一代君王的过程中,也深谙人性的弱点,因此在成为皇帝之后并不可能相信那些手握大权的骄兵悍将,所以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厚望。

北平是以前的元大都,作为抗击北元势力的前线,就需要极具军事作战能力的皇子成为这里的藩王,朱元璋会选择朱棣来镇守北平,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朱棣的军事能力还是非常看好的。

靖难之役夺皇位

而在朱元璋晚年拥兵自重的皇子并不只有朱棣一人,还有秦王和晋王,这两位皇子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望都不在朱棣之下,其实早在洪武二十五年,众皇子之间为了权力也是明争暗斗,只不过朱棣笑到了最后。

在当时朱元璋一度考虑想要立秦王为太子,奈何到最后也和太子朱标一样早早去世,至于说晋王,也在洪武三十一年病逝,而朱棣本人也成为了第一代皇子当中的老大,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都成为朱氏家族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很多人以为正是由于建文帝忌惮朱棣的实力,才决定削藩,之后朱棣为了自保发动了“靖难之役”,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很准确,因为早在朱元璋去世的前几年,这些藩王就蠢蠢欲动,开始秘密扩充私人卫队,但是他们仍然在等待一个机会,可惜的是晋王秦王过早离世,而朱棣却等到了最后,因此当朱允文想要动手的时候,朱棣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建文四年六月,朱棣亲率大军攻克了南京城,在儒士眼中,朱棣这种做法是欺君罔上,因此并没有得到建文旧臣的承认,以至于朱棣登基初期就制造了太多的惨案,甚至还出现了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悲剧。

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官员家属,结果也不是多好,一部分被流放到了极度偏远的苦寒之地努尔干都司,以当时落后的生产力而言,这些人的结局可想而知。

这些事情也反映出朱棣对皇权的渴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成为皇帝之后,却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或许这也是受朱元璋的影响,凡是对皇权有任何威胁,就算是朝廷重臣也必须要去之而后快,无论是李善长还是胡惟庸以及蓝玉,这些功臣良将的结局也在时刻提醒朱棣,如今自己已经继承大统,要时刻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必须要将藩王的权力收归到中央,避免出现藩王叛乱。

朱元璋草莽出身进而夺取天下,因他本人生性多疑,在成为皇帝之后也时刻担心有人会暗害他,或者拥兵自重发动叛乱。对此成立了锦衣卫。

可是在朱棣成为皇帝之后,觉得锦衣卫还不够用,很有必要在设立更为厉害的特务机关,于是在永乐十八年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厂,其原名为东缉事厂,作为这个特务机构的一把手被人们称之为"厂公"。有关东厂方面,在这里也不多赘述,通过相关的影视剧也可以略知一二。

生性多疑的朱棣建立东厂后,开始担心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尽管当年南京城破之时,找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但是不是真正的朱允文,谁也不知道。因此,朱允文派出两路人马寻找朱允文的下落,其中声势浩大的就是郑和下西洋,而另一方面却派出胡瀅秘密出访,可惜的是,有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无所获,有人说是逃到了海外,也有人说是在福建的某个地方出家为僧。

褒贬不一,功大于过

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大明王朝,也让被压榨百年的大汉民族终于扬眉吐气,可是朱棣从自己侄儿的手中夺了天下,并不是多么光彩的一件事。或许在朱棣的内心深处,多少有顾虑,怕自己在百年之后进不了朱氏宗庙,怕在九泉之下面对自己的父亲以及大哥,怕在历史上留下污名,更怕史官在史书下写到"篡权夺位"。

为了让自己也成为历史上的有为之君,在朱棣成为皇帝的二十二年当中,发动五次北伐,蒙古之患已经大大消除,在整个北方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可以威胁到大明王朝的安全。

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宣示国威,文化上编撰《永乐大典》收拢天下士人之心,总之只要能够让自己流芳百世是绝对不会放过,可就是这样也不能够让朱棣放弃自己的理想,对于他来说只要能够让大明王朝永远强大下去,也算是在九泉之下也能够理直气壮的面对自己的父亲。

结语:

对于朱棣的评价,很多喜爱历史的朋友们也是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的是,朱棣是一代明主,尽管夺取侄儿皇位这事儿上不光彩。

可能朱棣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位好皇帝,一生有功有过,但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沟通南洋,平定安南,北伐蒙古。

夺位时腹黑,杀人时残暴,对百姓关爱有加,执政勤勉。他得到天下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这个热衷于战争和打仗的皇帝,最终在征途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算是天命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