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朱棣怎么上位成功的?

在古代封建王朝太平时期,造反成功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造反成功的王爷也只有朱棣一人而已。=

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明史》

一,建文帝的“帮助”

其实,无论是兵力,还是后勤保障,以及舆论方面 ,建文帝都是占优势的。然而即使是这样,朱棣还是造反成功了,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建文帝的“功劳”。那么在朱棣成功的背后,建文帝究竟做了怎样的贡献呢?

错用李景隆

有一句老话叫做“虎父无犬子”。但是李景隆的存在彻底诠释了什么叫将门无虎子,如果李文忠泉下有知,可能会再气死一回。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打败长兴侯耿炳文,同年八月,建文帝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任南军大元帅。于是李景隆带领五十万大军浩浩汤汤的出发了。同年十一月,朱棣与李景隆在郑河坝会战,李大败,撤回德州。这是第一败。

建文二年,建文帝授予李景隆“专征伐”的权利,同年四月,李景隆合军六十万,驻守白沟河,这一次李景隆再次不负众望,被朱棣打的丢盔弃甲。六十万大军折于李景隆之手,也让造反初期的朱棣士气大振,得以喘息。

景隆屡大败,奔德州,诸军皆溃。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军出紫荆关往救,无功而还。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四月,景隆誓师于德州,进营白沟河。与燕军连战,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走济南。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帝始诏景隆还,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 --《明史.李景隆传》

但是事情永远不会这么简单。在这次大败之后,建文帝虽然免掉了大元帅的职务,但是并没有对李景隆进行处罚,反而让他镇守南京城门。这时候的建文帝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李景隆和朱棣从小就是青梅竹马,幼时的好友,因此在后面朱棣打到南京城的时候,李景隆打开城门,放朱棣大军长驱直入。真的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错用李景隆是朱允炆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禁斩杀朱棣

其实在靖难过程中,朱棣并非总是打胜仗,他也打过几次败仗。但是奇怪的就是朱棣总是能全身而退,如果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性是不大的。那么朱棣是怎么做的每次都能逢凶化吉的呢?原来,在出兵之前,建文帝就特意交代过将士们,千万不要杀掉朱棣,让他背上杀亲的凶名。于是在每次大战中,将士们总是有意无意的避开朱棣。

其实现在看这句话真是十分搞笑,这是典型的想要享受权利,又不想履行义务。因此到最会弄巧成拙,让朱棣总是能死灰复燃,最终造反成功。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明史》

朱允炆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他对朱棣的另一波助攻了。

二,朱元璋的帮助

朱棣之所以可以夺得皇位,与朱元璋的一些决策也是密不可分的。

杀尽功臣良将,无人可挡朱棣

朱元璋此人在杀功臣方面可以说是十分出名的,其中在胡惟庸一案中杀掉李善长、唐胜宗等人,鞭死朱亮祖,蓝玉案中杀掉一批能臣武将,最后只留下一些庸臣庸将。所以在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允炆身边只剩下黄子澄,方孝孺这样纸上谈兵的人,领兵的也是像李景隆这样的草包人物。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

与之相反的是,朱棣自小就在名将堆里长大,教他打仗的都是徐达,常遇春这样战神级别的人物。所以在靖难一役中,即使兵力相差悬殊,朱棣也能以少胜多。主要原因就是两方统帅实力的差距。

设置藩王重镇,拥兵自重

在杀完能臣良将之后,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孙子朱允炆可以更好的治理天下,也为了防止元朝死灰复燃,设立了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九位藩王,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王)。朱元璋特许这九位藩王掌握重兵,本意是让他们帮助建文帝守卫边疆。但是事与愿违,燕王利用这个政策暗地里大肆招兵买马,从而才有了造反的资本。

其实朱元璋的这个想法是很美好的,但是就像朱允炆问朱元璋的那句话“外人反我,叔叔护我;叔叔反我,那我该怎么办?”一样。现实是残酷的。

任用方孝孺,黄子澄辅佐献文帝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明史.方孝孺传》

从《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方孝孺、黄子澄是非常有骨气的人,但是同时又是两个纸上谈兵的人,缺乏实战能力。两个人可以帮助建文帝治理国家,但是却不能够帮助他击退强敌。这就是典型的用错了人。再加上太祖让朱允炆从小和黄子澄一起长大,养成了一身的迂腐气息,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打赢“混混”燕王。

黄子澄总共举荐了两次李景隆,也是这两次举荐,将南军彻底带入失败的深渊。因此,纸上谈兵终归是纸上谈兵,他们在一次一次判断失误的基础上将朱棣送上皇位。

其实朱棣之所以能够造反成功,登上皇位,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历史就是这样,充满偶然,但是却又是这么必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