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朱棣怎么上位成功的呢?

自朱元璋开创明朝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执政了三十一年之久,这使原本被战火摧残的中国人民重回了和平发展的正轨。

按照中国传统制度,皇位的相传由嫡长子制确定,但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不得不对皇位的继承进行深远的考虑。由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受到朱元璋的喜爱,所以朱元璋将皇位交给了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

这使远在北方的燕王朱棣很不高兴,因为朱棣也受到朱元璋的喜爱,并且为明朝做出许多大的贡献,这就让朱棣有了谋取皇位之心。建文四年(1402),朱棣凭借军事实力获得了明朝皇位的继承权,并获得了管理明朝国家事务的权力。

在传统思想下,朱棣的皇位是不正当谋取的,那么朱棣是凭借什么获得了明朝二十二年的掌控权?

如果朱棣没有适当的调整国家政策,朱棣的统治是很容易推翻的,在对朱棣时期的历史进行发掘和探索时,找到一些促使朱棣篡位成功的原因。

在官员的选任上,明成祖朱棣有着独到的眼光和高尚的品行,由此使原本混乱的谋反重归正轨,并被明朝子民所认可。对永乐年间的官员选任进行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朱棣篡位成功的原因。

滥杀反对大臣以立威

在朱棣打入南京之后,就开始着手掌握明朝朝政的管理。对于相关政策的执行,当然离不开大臣的支持,所以,如何选任官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建文帝的旧臣,朱棣酌情引用,对于那些强烈反叛朱棣统治的建文旧臣,朱棣使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无赦。

方孝儒,是洪武时期有名的大儒,在朱棣反叛时,曾写下讨伐燕王的诏书。在朱棣夺取南京后,方孝孺拒绝合作,以示忠诚,受到朱棣的反感和排斥,由此被诛灭十族。还有时任左佥都御史的景清,刺杀朱棣未成,被朱棣剥皮悬于城门。

当时朱棣还不解恨,发动了“瓜蔓抄”,景清全家不仅被诛杀,其左邻右舍,甚至于整个村庄都被清洗,前后被杀人数达到数万之多。

由此可观,朱棣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对于敢于反叛他的大臣,他都进行了严厉的打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朱棣的统治,但是也影响了世人对他的评价。

这使朝廷上的官员开始畏首畏尾,生怕被牵连,更使一些有识之士,拒绝与朱棣合作,由此影响了国家的正常秩序。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上不好的结果,并没有发生。

因为朱棣对于人才的选用上,有着自己的原则与标准,对于敢于反叛他的人,他要进行了强烈的打压,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严,但是对于肯于与他合作的人,朱棣却欣然接受。

选拔忠义的大臣

在人才的选用上,朱棣也非常清楚,想要使自己的权力得到巩固,并使国家大治,从而被百姓接受,就必须选拔正直忠义的大臣。

在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使不少曾在建文时期遭受排挤的大臣,开始投机取巧,曲媚于朱棣之前。还有许多贪生怕死的大臣,望风而倒,看到建文帝毫无希望,并希望朱棣能继续保持他们的高官厚禄。所以,对于朝廷大臣的选任,是一重大难题。

在人员的选任上,朱棣并不昏庸,因为他深知恩威并行的良好成效。郑赐原本是建文时期的旧臣,曾经作为督师,讨伐过朱棣,后被打为“奸臣”,以此治罪。

但是朱棣并没有随意而为,而是主动询问郑赐原,为什么要带兵讨伐自己,郑赐原不卑不亢的说道,自己只是为了对皇帝的命令负责。朱棣听闻之后,非常感动,并没有下令将其问罪治死,而是不计前嫌,将其任命为刑部尚书。此一举动,便使建文旧臣不再畏惧朱棣的权威,而是开始选择与朱棣合作。

当然,其中也不乏投机取巧,奸猾之士。如建文时期的重臣李贯,在朱棣攻下南京以后,便开始对朱棣曲媚逢迎。一次,朱棣询问建文时期的旧臣们,“尔等也都有过议政言论吧?”,建文旧臣都不敢回答,唯独李贯立马说道:“臣实未尝有也”。

听闻此事之后,朱棣非常生气,李贯的品行,正是朱棣所讨厌的,朱棣对其进行了愤怒的责骂,认为他不配做一个臣子。但是朱棣并没有立马将李贯贬黜,而是继续启用他,因为他是解缙的挚友,其在文学上还有很高的造诣。朱棣为了完成一个伟大的理想,他还需要这群饱学之士的支持,修撰一部大典,称雄后世。

修撰《永乐大典》

通过朱棣的调控,朝廷基本稳定,接下来的一步,就是继续提高自己的威望,使自己成为一名圣明的帝王。朱棣很重视对文人士子的笼络,因为自科举制度奠定以后,文人士子成为了国家机器良好运行的保障。只有被文人士子所认可,才能使国家得到大治,自己才能成为圣明之君,并完成朱棣雄伟的理想。

修撰一部通贯古今的书籍,不仅能对文化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还能提高帝王在文人士子之中的形象。所以永乐元年(1403),朱棣选派“明朝三大才子”的解缙,负责对《永乐大典》的编篡。

解缙凭借其对文学上的造诣,励精图治的负责《永乐大典》的编篡工作。在当时,《永乐大典》的编篡还展现了明朝雄厚的国力。古代没有印刷机,更别提电脑,所以对于《永乐大典》的编篡与书写,全都凭借人工负责。古代的教育并没有全国普及,所以必须请用有学之士来负责大典的编写。由此,其中动用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

到了永乐六年(1408),《永乐大典》才编篡完成,全书共有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余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领域。其价值意味深远,在文明史中,《永乐大典》的成功编篡立下了一座丰碑。

结语:通过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对官员的选任上,就可以判定朱棣是一位圣明的君主。其胸怀大志,知人善任,德行高尚,由此开创了明朝的盛世。《永乐大典》修撰成功,正是朱棣执政期间的一项硕果,使中国的国力又一次达到了历史高度。所以,朱棣的篡位在道义上不被认可,但是朱棣对于国家的良好治理,开始使百姓认同于朱棣的统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