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朝历史里朱棣怎么夺得皇位的?

朱允炆其实,以朱元璋那么多心眼儿,他也早就想到了他死之后,他的那些儿子们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就干脆在临死之前下了诏书,说禁止分封各地的儿子,禁止他们回京奔丧。但是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朱棣还是一溜烟的就直接往南京跑,去奔丧去了。当时的兵部尚书发现之后,赶紧拿出了朱元璋的遗照,这才把朱棣赶回了北京后,后来朱允炆就是建文帝顺利当皇帝了后,没过多久也不掂量自己斤两,就开始削藩,朱棣就逮着机会了,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左右的叔侄大战,朱棣终于把侄子给赶跑了。夺得了侄子的皇位,自己登基当了皇帝。为了让文武百官,还有天底下老百姓都相信他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朱棣就开始动心眼了,他就安排手下人销毁了献文帝时期的一切档案资料,而且还大量修改了《明太祖实录》。像当时的史书一概不准称呼侄子建文帝,要么是直呼其名,要么称为建文君。还有比如公元1402年,应该是建文帝四年,但是朱棣硬是给改成了洪武35年。这么一来,朱元璋的洪武朝莫名其妙地延长了四年,而建文帝的时代,就突然就全消失了。除此之外,朱棣还大造舆论等说朱元璋临终之前,实际上是要把皇位传给朱棣的,要把燕王朱棣从北京召回南京,打算传位给他。但是没想到朱棣走到半路,朱允炆胆大妄为,伙同同伙假传朱元璋圣旨,又让朱棣回北京去了。这样一来,朱元璋死的时候仍然苦等不到朱棣到来。随后朱允炆则篡改遗诏,登上了帝位。当时明朝的官方历史,就是这么写的,等于说朱棣只不过是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他那个表面文弱的侄子,其实是居心叵测,才是真正的篡位者,朱棣只是夺回了自己应该得的。说到这确实是让人很感慨啊。历史真的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胜了那就谁说了就算。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呢,刚才说了朱棣修改的档案,就把朱棣的夺位之战,变成了是他来帮侄子朱允炆除掉奸臣,而最后朱允炆羞愧难当,一把火自焚了。

朱元璋但是当时也有野史记载说皇宫确实着了一把大火,不过最后,太监们从火堆里找出来的,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而是建文帝皇后的尸体,到了乾隆年间还修改了明史,更是直接修改了所谓的建文帝自焚的说法,说朱棣在火堆里面找到了建文帝皇后的尸体,他就干脆当场宣布,这就是建文帝的尸体,反正尸体已经烧焦了,谁也认不出来,而且当时朱棣手下人还告诉他,既然把建文帝的尸体给找到了,应该以天子之名来安葬所谓建文帝的尸体,于是越隆重大家越不会猜疑,朱棣想想也有道理,虽然痛恨他的侄子,但是也没办法,皇位要紧,只好捏着鼻子,当众进行了一个人格很分裂的表演。这边史书上说,建文帝是篡位者,十恶不赦,那边又在史书中说,自己是按照天子级别为建文帝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非常诡异的事情。但是更诡异的是,既然朱棣为朱允炆安排了天子级别的葬礼,但是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建文帝陵寝的记载,埋在哪儿不知道。到了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当时有大臣上书请求祭祀建文帝,崇祯皇帝他知道怎么回事啊,知道内情,就很无奈的说了一句,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啊。就是说建文帝埋在哪儿,不知道啊,你去哪祭拜呀。不过朱棣是一边把姿态做足,从不管是丧礼祭祀,还是停朝三日,都给了朱远文最后的天子待遇,但是另一边却悄然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杀戮,而这些残酷的事实,在永乐朝的历史档案中是不会报道的,比如建文帝朱允炆可不独生子女啊,还有好几个弟弟呢,这下子叔叔当了皇帝了,那建文帝的几个弟弟可就没什么好下场了。不是死于突发而来的失火事故,突然家里发生大火莫名其妙就给烧死了,要么就给突然给关进监狱里了,死在凤阳老家监狱之中,还有当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了,大的叫朱文奎,已经七岁了。但离奇的是朱棣攻入南京城之后,朱文奎就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还有个小儿子当时只有两岁的朱文圭,因为年龄太小,朱棣也不好意思下手算了,就把他给关起来。一直关在了凤阳老家监狱里,直到过了好几代皇帝后,到了明英宗时期,朱文圭进来时才两岁,这时候都五十多岁了,才获得了自由,但是因为关的时间太长了,出门什么都不知道,见什么都不认识,见谁也都不认识,和智障差不多,等于是废了。朱棣对于当时建文帝手下的文武百官下手也挺狠,据说朱棣称帝之后,建文朝的高官之中,有四百多人撒手就跑,仅有二十多个向他俯首称臣。所以,朱棣一看大部分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勃然大怒,就开始了无情的屠杀,当然也没有道理的,一个是要杀鸡儆猴,第二个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那些知道真相的人都消失了。这就说到了当时最大的一个秘密,那就是牵涉到建文帝下落的秘密,当然了史书上说建文帝是自己放了一把火自焚了,但是一直流传着有另一个版本,那个版本才是朱棣真心相信的,自己深信不疑的版本是什么呢?

朱棣放那把大火的时候其实啊,建文帝已经跑了,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朱棣表面上必须要对外声称建文帝已经死了。但是其实朱棣的内心也始终相信朱允炆这个侄子还活着。因为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了。朱棣在位期间有很多很奇怪的事,都和追查朱允炆的下落有关。比如说当时最著名的一个郑和下西洋。根据《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此外,《明史·姚广孝传》《明史·胡传》里也写道:朱棣当上皇帝后,曾命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说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担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郑和下西洋是走海陆寻找,在陆路上朱棣就派出了他的亲信大臣胡濙,名义上是帮他寻访仙人张三丰。根据《明史·胡濙传》记载,朱棣遣此人访仙人张邋遢,就是张三丰,“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名义上去找张三丰仙人,实际上走遍了全天下的州府县,就看有没有能够找到建文帝的下落,这才是最重要的。找到下落了吗?史书中还有段记载,一直到永乐21年这位走遍天下的胡濙才风尘仆仆了又回到朝廷,当时史书记载说“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朱棣就寝已经睡觉了,听说胡濙回来了,赶紧从床上起来,让胡濙进来,然后两个人开始密谈。“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就是说胡濙把了解到的情况,就一五一十的向皇帝做了汇报,一直说到四更天才离开,说了好长时间啊,究竟有什么紧急的事儿,不能到第二天才说,耽误皇帝睡觉。史书中虽然没有透露君臣二人这么长时间的密谈的内容,但是可以看出,这得是多么重要的事儿,才可以让朱棣半夜爬起来面见胡濙,君臣二人深夜密谈之后,史书上紧接着又说“至是疑始释”。请注意这个时间点,永乐21年通过胡濙的深夜汇报,这打消了朱棣的心中之疑虑,此事到此为止,才打消了自己的怀疑,同样也就是在这一年永乐21年,也就是公元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来了,从此之后就再也不下西洋了。从朱棣和史书的反映上来看,从结束下西洋和陆地上寻找这两件事来看,这个时候他侄子建文帝的的下落,他肯定一清二楚了,那肯定不外乎两个下落,第一就是确定给侄子真的已经死了,那就放心了。第二,就是了解到侄子像民间传说一样,确实是已经出家了,完全放弃了皇位,遁身世外了。这么一来,朱棣也彻底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