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靖难之役为什么能成功?

靖难之役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老朱太过喜爱大儿子朱标了,无奈朱标早逝,大儿子没了,那就大孙子来当吧,就这样,二十岁出头的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宗。

老朱死后,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认为藩王分封各地会埋下隐患,为避免重蹈汉晋藩王之乱的覆辙,于是建议朱允炆施行削藩,不能让叔叔们威胁到他的统治。

各个王爷先后不是被废为庶人就是直接被杀。在准备对朱棣下手时,朱棣在政治和尚姚广孝的建议下,以太祖遗训中的“清君侧,靖内难”名义起兵,此时的朱棣只有燕王府中800亲兵,但朱棣太能了,不仅顺利突围,而且兵马逐步壮大,一路打败朝廷几十万大军,占领京师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年号永乐,是为明太宗(后来嘉靖帝给改成了明成祖)。

以多输少

朱允炆手握朝廷几十万大军,却败给了起义时只有800亲兵的朱棣,有人说是因为朱棣太过威猛,用兵如神,有人说是朱允炆太过羸弱,不舍得杀叔叔,以至于给了朱棣好几次翻盘的机会。

上面的这些其实都是朱棣能够打败朱允炆和朝廷军队的原因,但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英勇,还要感谢这个人的神助攻,此人堪称是“靖难第一功臣”。

而这个人便是曹国公李景隆。李景隆,明朝军事将领,建文帝的表哥,世袭其父曹国公李文忠之爵。为啥说他是“靖难第一功臣?

原来朱元璋担心孙子性格太软,易被权臣控制,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大杀功臣,把能打仗的几乎都杀光了,这导致了建文帝面对朱棣时无将可用的尴尬局面。而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儿子,又是朱元璋姐姐的孙子,自小便被老朱所喜爱,17岁就继承了曹国公的袭位。老朱认为李景隆是“虎父无犬子”,哪曾想这李景隆还真就是个“犬子”,压根没领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在耿炳文被燕军打败后,朱允炆已无将可用,这时我们的主人公李景隆就上线了。朱允炆亲切会见了表哥李景隆,并授予他大将军之衔,统领50万兵马挥师北上。

其实李景隆一直都很可疑,有人认为他是朱棣派来的卧底。原因在于他的军队是朱棣的几倍不止,却屡次被朱棣击败。在围攻北平时,瞿能父子在前面拼死进攻,他在后面却不予支援,生怕头功被部下抢了去,就这样眼睁睁地错过破城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败退后,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朱允炆处斩李景隆治罪,说来允炆小儿着实仁慈,看在沾亲带故的份上,他不仅没杀李景隆,反而让他看守金川门防守要地。你丫上次不舍得杀叔叔朱棣,致使朱棣翻盘,这次不舍得杀表哥,这不是作死么?

果然,李景隆这货估计是被打怕了,这朱棣还没攻进去城呢,他就直接开门投降了。

靖难首功

最不可思议的是,朱棣即位后,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这不是间谍是啥呢?

一个无能之人能够位列班臣子之首,这导致很多靖难功臣的对李景隆愤愤不平,没多久就有人不断上书朱棣,说李景隆有谋逆之心,朱棣一开始都置之不理,最后抵不过大臣的轮番口水,削除李景隆地爵位,并软禁了他,在永乐末年,李景隆病逝。

为啥李景隆几十万大军打不过朱棣几万人?为啥李景隆在朱棣还没攻城时就投了降?为啥朱棣登基后对李景隆那么好?正是因为他是“靖难第一功臣”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