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安史之乱与中唐

大唐盛世,因“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2月16日-公元763年2月17日)爆发戛然而止。走下神坛进入——中唐,最常见的提法,是指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前后约70年。

755年末,渔阳鞞鼓动地来,八年时光,长安两陷,海内虚耗,大唐王朝急剧动荡、衰落,人口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的907万户,5288万人,锐减到代宗初年的293万户,1692万人(公元764年,代宗广德二年数据),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户口藏匿,但人口、经济严重衰减是毫无疑问的。以后虽有中兴,虽又百五十年,但终唐一世,直至宋初,再未达到开天盛世。

“安史之乱”把唐朝切成时长大致相等的两段(618-755,756-907),甚至把整个中国古代史也腰斩为两段。

唐亡于公元907年,但这不重要,因为在那之前,已是藩镇林立,民不聊生。就像一个人,病入膏肓,早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基本上昏迷不醒,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安史之乱”不一样,“安史之乱”前,唐朝正处于强盛的巅峰,因为安禄山叛乱,北方战乱,导致国力急剧下降。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健康人在路上走,突然被车撞了。

安史之乱对当时文坛的影响有哪些?

政治史、经济史上的盛唐,结束于“安史之乱”爆发;但文学史上的盛唐,还要延续几年,甚至有一说,结束于770年,安史之乱平叛后,因为那些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无不经历了“安史之乱”,他们的去世,才宣告这个伟大时代的结束。

中唐的政治经济远不如盛唐,但文化却差不了多少。中唐诗坛先是韦应物,接下来是以钱起、郎士元为首的“大历十才子”,然后进入了元白、韩孟、刘柳时代,形成盛唐之后第二个文学高峰。

“元白诗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为辅,核心人员有李绅、张籍、王建,多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韩孟诗派”则以韩愈为尊,孟郊为先导,贾岛、李贺、卢仝是其骨干,诗风较为涩丽。但元白、韩孟两派只是诗风不同,其核心成员间关系非常密切,经常唱和。

同期还有两个大文学家——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的诗自有风格,自成一家,不属于任何一派。韩愈和柳宗元还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有学生李翱、皇甫湜、孙樵,也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与中唐文学有关的大事件是“二王八司马事件”,“牛李党争”也在中唐形成。

中唐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还有姚合、张祜、许浑等。 (唐)传奇也在中唐得到大的发展。

主要人物:

韦应物(737-792)

孟郊(751-814)

韩愈(768-824)

王建(768-835)

李绅(772-846)

白居易(772-846)

刘禹锡(772-842)

柳宗元(773-819)

元稹(779-831)

贾岛(779-843)

姚合(779-846)

张籍(779-846)

张祜(785-849)

李贺(791-817)

许浑(791-858)

卢仝(795-835)

韦应物(737~792)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中唐一开始有名的,不是韩愈、白居易、刘禹锡,他们还小。岂止还小,确切说是还没出生。一开始最有名的,是韦应物(737-792),他是京兆万年人,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是文昌右相(武则天时期)韦待价的曾孙,玄宗末期宰相韦见素也是家族长辈。注意这个京兆万年人和京兆韦氏,就跟有个人说,他是北京东城区机关大院长大的,姓X。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王是王维,孟是孟浩然,韦是韦应物,柳是柳宗元,这四人被认为是唐代最杰出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跟白居易、刘禹锡还并称“三杰”或“三贤”。“刘白”是一对超级CP(超级组合),为什么加上他?他的年纪比另两人足足大了35岁,伯伯辈的人物了。

原因是他们三人前后担任过苏州刺史,韦应物(公元788年秋-791年,贞元四年秋-贞元七年,52岁-55岁)、白居易(公元825年-826年,宝历元年-宝历二年,53-54岁)、刘禹锡(公元833年前后,62岁前后,任职3年)。这是他们的荣耀,更是苏州的荣耀!所以苏州人民建有三贤祠做永久之纪念。

作为官N代,韦应物早年生活放荡,差不多可以算是个恶少。安史之乱后,家族遭遇不幸,他忽然痛改前非,改邪归正,好好读书,认真做事,变成一个好诗人、好官员。历史上的名人,跟他类似的,有西晋“除三害”的周处。韦应物先后当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是不是有点眼熟,后来白居易也去过江州,读过《琵琶行》的都知道,那是他的伤心地。历史上把韦应物叫做“韦苏州”或“韦江州”。

他还写过一首《寄李儋元锡》,中间有一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从中我们大概可以明白他名列三贤的原因之一。(注:《寄李儋元锡》是在滁州任内写的,或作苏州任内,误)。而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滁州西涧》,也是在滁州刺史任上写就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门第观念很重,世家大族择妇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多重门第族望。韦应物出身京兆韦氏,娶妻河南元氏,嫁女弘农杨氏,儿媳为河东裴氏,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韦应物的大女婿、杨氏女的丈夫叫杨凌,杨凌有个哥哥叫杨凭,杨凭有个女婿,出身河东柳氏,就是跟韦应物齐名的柳宗元。算起来,柳宗元要叫韦应物“阿公”。

杨氏女有个儿子(即韦应物外孙)叫杨敬之,字茂孝,元和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大概相当于今天社科院院长兼所有985/211/“双一流”大学校长,因为当时只此一所国立中央教育机构。杨校长写过一首诗。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

项斯因此名声大震,遂登高科。“逢人说项”或简称“说项”,也就成了“夸赞称道别人好处”的代名词、著名典故。

韦应物诗集共有诗548首,《唐诗三百首》收录其中12首。苏东坡曾说,“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韦郎,中唐韦应物也。

其实跟韦应物同时代而且名气也差不多的,还有刘长卿(726-786)、戴叔伦(732-789),不过韦应物的作品更恬淡冲和,更具中唐特色,而另两人则具盛唐气象。当然,中唐诗人和盛唐诗人本来也没有明确的界限。

大历十才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与韦应物同时代,还有“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以钱起(722-780)为首,包括李端、李益(有的版本没他)、卢纶、司空曙、韩翃等十位诗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主要活跃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故得此名。大历年间是一个诗坛低谷期,盛唐诗人基本已谢世,而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等还未成名。但这个低谷是相对低谷,因为前后都太高了,其实这几个人,放到别的朝代,也称得上大诗人。

钱起的代表作是《省试湘灵鼓瑟》,这首诗传颂一时,尤其是最后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奠定了钱起诗坛地位和不朽声名。这是试贴诗,也就是高考作文,是钱起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写的。作为“高考作文”的试贴诗有特定格律要求,限制题目、内容、用韵,五言六韵(十二句),能成为传世文学作品的不多,这首是个例外。不过从时间上来看,这首诗作于盛唐,钱起后期的诗作,没有超过这一首的,除了《归雁》差与之比肩。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归雁》)

另一篇有名的应试诗是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样是要求六韵十二句,祖咏却交卷了。考官让他再续八句,他拒绝了,说我这四句已经把要说的都说完了,再续下去就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祖咏开元十二年(724)及第,但好像不是《终南望余雪》这次考试。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

李益(748-829),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大和元年(827)以礼部尚书致仕(即退休)。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他似乎跟笛子特别有缘,还有一首《春夜闻笛》,也是代表作之一。李益的五律也不乏名篇,如《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也给表弟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喜外弟卢纶见宿》,是的,这个表弟便是《塞下曲》的作者,同为“大历十才子”的卢纶。司空曙还有几首很著名的五律,也是送别诗,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贼平后送人北归》,763)。他们的诗,描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韩翃有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李端有《听筝》,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除这十人之外,还有一个郎士元(有的版本把他列入十才子之一),跟钱起齐名,并称“钱郎”。那时候朝官外任,没有钱起或郎士元的送行诗,很没有面子的。

钱起有个孙子叫钱珝(xu),写了《江行》一百首,其中第68首特别有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