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你知道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吗?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最后以和平协商结束了战争。而战争给唐朝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加速了在隋唐安定繁荣时期已经出现的复杂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之前,河北道和河南道(今河北省、山东省和河南省)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数量,叛乱过后人口数量一落千丈,还不到之前人口数量的一半。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大量的北方人南逃躲避战乱。作为中国文明最古老的定居中心和汉以来帝国政治中心的西北也相对地衰落了。

由于北方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让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南方与北方相比,气候温和,农作物可以做到一年两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南方地区迅速取代了北方,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安史之乱加速了人口的迁移,从而破坏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造成了土地使用权性质的变化。“均田制”,最早实行于北魏时期,唐朝经过简单修改继续实行,均田制是国家分配土地的制度,目的是通过分配土地给流民,使社会尽快恢复生产,通过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又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在个人手中。均田制授予的土地使用权限于拥地人的生前,而且只给使用权。对分得土地的处理是严格限制的。然而这一制度始终未能很好地实行。均田制有许多漏洞,导致官户和贵族合法地积累大量土地。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的基础,户籍登记制度被破坏,使均田制无法在全国推行。虽然唐朝政府一直重申均田制,实际上逐渐承认土地拥有者对个人土地的所有权和自由处理权。因此,买卖土地的自由市场兴起了。

安史之乱,让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被抛弃,掠夺成性的地主阶级从急于迁往更安定地区的农民手里贱价买地。由于缺乏法律保护,简单的恫吓就能把农民从其土地上赶走。失去土地的农民又被大地主雇佣成为佃农继续被剥削。

藩镇割据兴起

安史之乱就打了八年,最终唐朝和河北叛军达成和解。而条件是:安史降将对唐中央政府宣誓效忠,同时保留自己在河北的地盘,不受中央政府控制。这就为唐朝藩镇割据开了先河。

中央权威的丧失造成了权利的地方化。唐中央把政治权力下分到个个藩镇的治所,使得许多城市成了地区性大都会。比较重要的大都会有:成都、江陵、扬州、广州和汴州(开封),而汴州在唐朝灭亡后,成为了北宋的国都,从此长安衰落了,此后再也没能成为国都。

同时,唐中央在财政方面又给了各藩镇新的自由,此举意味着该镇的收入被就地使用而不是上缴京师。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坚持一百多年?

主要原因是隋唐以来树立了中国一体化的思想

隋唐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之前是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不稳定,统治阶层不断发生宫廷政变和篡位,统治者企图统一北方,但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战争带来的社会混乱对北方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大批难民逃亡到南方,希望在四川、淮河和长江流域等比较安定的地区避难和寻求新生活。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土地一旦被开垦,就远比北方的肥沃,产量就高得多,南方广泛采用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剩余粮食。

南方有剩余的粮食,北方缺粮,如何把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呢?于是在隋炀帝统治期间,一个沟通了黄淮海流域的运河网络被建成,这就是京杭大运河。从而使南方的粮食和物资可以方便的运输到北方,最重要的是保障了首都长安的物资供应。这就为南北方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把唐王朝重重的打倒在地,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他能够做的只有妥协。向强大的地方藩镇势力妥协,来维持自己的王权。当时唐王朝最富和最重要的地区已经不受中央的控制。但它们并不企图通过成立地方割据的国家以维护自己的独立,而宁愿继续留在一个统一的中国政体的结构之内,比如南方的钱氏家族。

唐王朝就好比吃到人体里的药物,他的消亡需要经过吸收、分布和代谢。唐玄宗时期,唐朝处于鼎盛阶段,此时药物已经通过血管分布到了人体各个器官,正处于代谢初期。安史之乱是一针催化剂,它加速了“药物”的代谢,但是完全代谢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就是为何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坚持一百多年的原因。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犹如一味新药,然而,大唐这味药太难代谢,后来换成了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直到宋朝建立大唐这味药才彻底代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