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如果说动摇了秦帝国的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那么摧垮东汉帝国最后根基的无疑就是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源于太平道,由河北人张角创立,他自称大贤良师,以传布太平道为名,秘密在农民中间组织起义活动。他们的口号是文章开头那句话,大意是说东汉国运气数已尽,天下该由(黄巾军)来接管了。

当时,有赖东汉于桓、灵二帝的荒淫无道和买官鬻爵,导致官吏上行下效,不断压榨社会底层的百姓,民怨四起的大环境为黄巾军的起事提供了基础。

当自诩为救世主的张角号召推翻东汉王朝时,天下各大州县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投奔起义队伍,这其间甚至发生为赶来参加起义,饿死于途中的事情,可见百姓已经被压迫到了何种地步。很快张角便聚集起几十万信众,开始酝酿改变历史车轮的——黄巾军起义。

改变历史车轮的告密人

历史大势有着人力无法阻挡的力量,纵使你使出千般解数,也会犹如螳臂挡车。但在这个趋势形成前,往往会因为极小的变数而产生极大的变化,这点颇有些类似西方人提出的蝴蝶效应。

按照张角最初的计划,起义时会有洛阳信徒(宦官和百姓)作为内应,联合外围起义军第一时间占领都城洛阳,进而号令天下。但在计划即将实施之际,却出现了变数,而造成这一变数的正是张角的弟子——唐周。

唐周本是张角派往洛阳担任联络任务的信使,但不知为何,唐周却跑去了皇宫,告发了张角起义一事。《后汉纪·灵帝纪》记载:

角弟子济阴人唐客上书告角,天子遣使者捕角。

这次突如其来的告发,让朝廷将潜伏于洛阳的太平道信众,共计一千多人“一锅端了”,这其中就包括中常侍徐奉、封谞,以及黄巾军重要领袖马元义。

得知事情败露,张角不得不仓促间提前进行起义,公元184年(甲子年)2月,张角自封天公将军,又封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展开了全国范围的黄巾军起义。揭竿而起的黄巾军,四处攻掠,势如破竹。但被攻陷的多是地方州府,帝都洛阳仍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这为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埋下了隐患。

官军对“乌合之众”

此时的汉灵帝慌了,急忙派人领兵镇压,但此时的黄巾军势头正盛,又启示仓皇间组织起来的军队所能应付的?于是在初期的多次较量中,官军始终处于下风。

好在名将皇甫嵩等人沉着冷静,采取了避其锋芒等待战机的策略。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黄巾军将领多是农民出身,较为缺乏军事经验,竟然在草木丛生的地方驻兵扎营,于是皇甫嵩趁夜纵火,大败黄巾军。

但此时黄巾军人数仍十分庞大,官军与之相比十分悬殊。此时倘若黄巾军一鼓作气,灭掉官军,或许历史就会被改写。可惜的是,此时南阳的黄巾军虽然已经壮大到了十几万人,却未乘胜追击,给了官军极为宝贵的休整时间。

在一次针对黄巾军的埋伏战后,官军与黄巾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官军开始了由守转攻的战略变化。这直接导致被困于宛城的黄巾军,最终因孤立无援,而走向灭路。公元184年11月宛城收复。

张角之死,黄金末路

收复宛城只是镇压黄巾起义的冰山一角,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意外恰恰就发生了,在起事当年,张角便死了!

作为精神领袖和军事领袖的张角,他的去世无疑给了黄巾军内部致命一击,留下的权力真空让各地黄巾军纷纷独立,各自为战。但这同时也给苟延残喘的东汉朝廷以喘息之计,并回过神来全力对付黄巾军。

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的弱点导致了各地黄巾军部队的相继失败,朝廷得以从其他战场抽调更多的力量,增援战略要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各地黄巾军的力量逐渐处于弱势。

再这样的背景下,名将皇甫嵩再次出马,夜偷黄巾军军营,一番规模空前的厮杀从夜半持续到第二天黄昏,张梁和三万黄巾军战死沙场,另外五万名义军宁死不屈,舍身投河。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到此为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些借此次镇压起义逐渐壮大起来的各地豪强,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东汉帝国真正的噩梦。

黄巾起义的总结

黄巾起义点燃了东汉灭亡的导火线,同时也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黄巾军的战斗力不可谓不强,后来曹操得以统一北方的主力部队,便是由青州黄巾军改编的。而且起义也获得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但即使是这样,黄巾起义依旧失败了。

很多人将黄巾军起义的失败归结于其眼光短浅,以及缺乏战略布局,却忽略了其本身在起义前被叛徒告密的先天不足,以及张角英年早逝。领袖的缺席让黄金起义的后半段缺失了大局观,无法将各地力量联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支援,进而形成合力改朝换代。

而至于战争的谋略。黄巾军就更加乏善可陈了,然而它却拉开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极为精彩的一场大戏的序幕,无数将星璀璨炫目,众多谋士挥斥方遒,为后人留下一段传奇故事。

公元220年,黄巾起义后的第三十六年,东汉王朝终于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