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提到明朝时期的起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前者甚至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但鲜为人知的,在他们之前,明朝也爆发过一次声势浩大的起义,义军转战八省,给明朝造成沉重打击,这就是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本名刘宠,刘七本名刘宸,兄弟两人是河北文安县人,出身贫寒,无法维持生计,就进入绿林为盗贼,以劫掠过往行商为生,手下也逐渐发展到百十号人。

有一次,刘氏兄弟二人做了一笔大“买卖”,抢劫并烧毁了一座县衙,引起明朝地方官的全力缉捕,两人大骇,躲入深山密林中。

当时,河北一带盗贼群起,官府围剿不利,正德皇帝派了一个叫宁杲的御史到河北负责剿匪。

宁杲很有手段,他捉住盗匪后不杀,而是勒令他们去捉拿其他盗匪赎罪,捉到一定数量即可被赦免,被捉来的盗匪再去完成同样的任务,这样一来,盗匪数量锐减,治安形势逐渐好转。

刘六、刘七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托人到县衙,请求“捕他盗以自救”,得到地方官的批准,两人摇身一变,成了官府编制外的捕快。

可能是久在绿林,他们熟悉盗匪的惯用手段和躲藏伎俩,再加上业务能力极强,很快就捕获了一批盗匪,距离被赦免已经不远了。

但官府对他们二人当年火烧县衙一事怀恨在心,并不打算真心赦免他们,准备在利用完他们之后,就秘密处死。

无意间得知这个消息后,两人大惊,立即不辞而别,再次躲入深山,但他们的家人全被投入监狱,家产全被抄没。

在深山密林中东躲西藏的日子很不好过,兄弟二人打算再次向官府投降,帮助捉拿其他盗匪,但又害怕官府清算旧账。

正当他们兄弟二人犹豫彷徨之际,周边几个县爆发了流民起义,他们俩喜出望外,立即联络当年的部下,揭竿而起,正式反抗朝廷,这一年是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刘六、刘七又联合了其他盗匪齐彦名、杨虎、刘惠等人,据史书记载,最初只有三十四个人,他们也不敢攻城略地,只是抢夺百姓衣食财物,“初不攻城杀人 , 惟掠衣食自给”。

后来,他们得到一个叫赵燧(外号赵疯子)的人为谋士,在他的谋划和建议下,不再打劫贫民,而是拉拢他们入伙,共同对付王侯将相之家,于是,他们的部众“ 旬日间众至数千”,屡屡打败前来围剿的官军。

到了正德六年,义军分裂为两支,刘六、刘七、齐彦名等人率领一支,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号称东路军;刘惠、赵燧等人率领另一支,活动于河南、山西一带,号称西路军。

地方官兵镇压起义不力,正德皇帝改派“京营”官兵前往,依然丧师败绩,一筹莫展之际,兵部侍郎陆完建议调动九边重镇防御蒙古人的精锐边防军进入内地平叛。

正德皇帝批准,调来宣府镇官兵2000人,辽东镇官兵2000人,延绥镇官兵500人,共计4500人,全部为骑兵。

边防军战斗力确实强于地方官军和京营官兵,在霸州之战,一举歼灭东路义军1000余人。

刘六、刘七为避边防军锋芒,带领东路军南下转战到湖广、江西,江苏一带,与此同时,西路军也在刘惠、赵燧率领下,转战于山西、河南、安徽。

南下途中,义军势如破竹,屡战屡捷,史书记载“势如兽之走犷,奔突无限,鱼之跃渊,出没无常 ”,“郡县望风奔溃 , 甚至开门迎款,以故南北不通,人心汹汹 ”,明朝官员甚至惊呼:“几危宗社”!

东路军逐渐发展到2万余人,西路军则发展到28营,共13万余人。

正德六年十二月,起义军其势益炽,所至陷城杀将吏:陷上蔡,知县霍暄被杀;临商水,知县率吏民投降;进西平,知县王佐被支解;破舞阳,开监狱释无辜;至叶县,杀知县唐天悬及其父;攻襄城 , 官吏馈银送马;破裕州 , 杀都指挥詹济、同知郁采,自畿辅迄江、淮、楚、蜀……至破九十余城。

正德七年,在义军势力如日中天之际,正德皇帝派右都御史彭泽提督军务,增调兵力,围追堵截义军。

彭泽重用智勇双全的将领朱忠,杀死义军首领刘惠,俘虏赵燧,彻底消灭西路军。

朱忠马不停蹄,又前往围剿东路军,五月,在一次战斗中刘六于黄州落水而死,刘七转战江苏,在通州狼山被朱忠杀死,东路军也被平定。

据朱忠墓志记载:公乃夜劫贼营,虏赵风子(即赵燧,也写作赵疯子),余悉降。又随予追赶贼将刘七、齐彦明于芜湖、瓜、镇,水陆千里,公功居多。于是天子知名,差行人赏赐公银二十两,丝二表里。凯旋献俘阙下,赏赐公麒麟丝四表里,银四锭中二百两,升实授都指挥同知,授金吾将军。

明朝中期这次大规模起义,虽然被后世称为“刘六、刘七起义”,但他们二人却并非义军首脑与核心,尤其是义军分裂后,西路军的实力更是远在他们之上,而且还建立了相对严明的军纪,如“ 禁焚掠屠戮 ”等等。

参考资料:《明武宗实录》、《后鉴录》、《明史·陆完传》、《明史纪事木未·平河北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