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便服是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休闲服饰。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并没有太大区别。比较常见的便服式样有:曳撒、贴里、道袍、直身、氅衣、披风等。

曳撒。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的形制较为独特,它的前身部分(前襟)为上下分裁,腰部以上为直领、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形似马面裙,正中为光面,两侧作褶,左右接双摆。后身部分(后襟)则通裁,不断开。明代前期皇帝日常多穿。尹直在《謇斋琐缀录》中说:“昔叨侍宪宗皇帝,观解于后苑,伏覩所御青花纻丝窄檐大帽、大红织金龙纱、宝装钩绦。又侍孝宗皇帝讲读于青宫,早则翼善冠、衮绣圆领,食后则服、玉钩绦。而予家赐衣内,亦有一件,此时王之制,所宜遵也。”

贴里。贴里既可外穿,也可穿在外衣内当做衬衣,如穿常服时,通常在圆领、搭护之下穿着贴里。贴里的形制与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只是前襟分裁,后身不断,而贴里则前后襟均断开,腰部以上为直领、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做褶,形似百褶裙,大褶之上通常还有细密的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裾,亦无摆。《酌中志》云:“贴里,其制如外廷之褶……”并根据贴里褶子的形制分为大褶、顺褶等不同款式:“大褶,前后或三十六、三十八不等,间有缀本等补。顺褶,如贴里之制,而褶之上不穿细纹,俗为马牙褶,如外廷之褶也。”

发掘定陵时,在明神宗棺内出土了一件贴里,面为织金妆花缎,罗里,上下分裁,腰部以下正面打有合抱褶十三个(背面因残碎不详)。地纹为灵芝捧金“寿”字、仙鹤托金“寿”字。衣身装饰有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内饰喜相逢戏珠龙、寿山福海、云纹等,皆金线绞边。《定陵》报告将这件贴里定名为“衬褶袍”,依据是《酌中志》“顺褶”条下提到的:“世人所穿子,如女裙之制者,神庙亦间尚之,曰‘衬褶袍’,想即古人下裳之义也。”从定陵出土贴里的复制件来看,衣褶形如马牙,大褶上不作细褶,应即《酌中志》中的“顺褶”。

道袍,又称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后期男子最常见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为衬袍使用。《酌中志》记载:“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领耳。”定陵出土有8件明神宗的道袍。道袍通常的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小襟用系带一对、大襟用系带两对作为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出一幅内摆,打褶后缝于后襟里侧。内摆的作用主要是遮蔽开裾的部位,使得穿在里面的衣、裤不会在行动时露出来,保持了着装的端整、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