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历史上的明朝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从明朝的官服(补服)入手,来聊聊明朝官服特色及其所寓意的文化。

一、明朝官服的历史演变

早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服饰的礼仪交际作用,如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 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官服的出现,更是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官服,最早发展于商周时期,随后历经秦、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直至明清时期,逐渐趋于完善,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服制度达到了最完备与最繁缛的地步。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朱元璋提出了出“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衣冠理念,并对官服制度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和规定。

这点在我们前面写到的明朝服饰的演变发展中提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回去看看。

从明朝服饰看明朝社会,浅谈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饰如何演变发展?

明朝官服的制定,前后历经了数十年。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 ( bái xián),六品鹭鸶( lù sī),七品鸂鶒( 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 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xiè zhì)。”

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服样式相当繁复,多样,且文武官员的官服,均设有动物的图案。

注:“补子”,指补缀在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上的一块织物,这是明清官服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官服补子最早起源于唐朝,武则天在位时,为了赐赏百官,特意在服饰上绣上不同的锦纹,上面包括文字及禽兽图案。到了明朝时期,逐渐发展为补子样式,文字被图案所取代,最后只留下了图案内容。

▲补子最大的特色:

文官与武官的补子图案不同,文官补子上的图案为飞禽,武官补子上的图案为猛兽,即“文禽武兽”。为此,人们用“衣冠禽兽”来形容这种服饰穿着。

二、那么,官服上为何要绣补子图案纹样呢?

1.古人用飞禽走兽图案作为纹饰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夏民族不断创造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图腾文化便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早在很久以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习惯于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纹在器物、饰品上。比如,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鸟兽纹铜镜,上面就雕饰有鹿和鸟形的花纹。

之所以将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纹饰在器物、服饰等上面,这其中体现了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崇拜、信仰。

在过去,社会生产力低,人们的生存环境比较艰苦,先民们为了祈求平安、吉祥,将美好的愿望寄予在图腾、鸟兽图纹等上面。所以,上面提到的“衣冠禽兽”并非贬义词,而是有着崇高、美好的意味。

2、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观念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以“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基础上,服饰也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被用作巩固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根据考证,我国的冠服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按照 《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朝会时,帝王和百官必须衣着弁服或冕服,具体的穿戴视不同身份、等级而有所差异。之后,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发展,冠服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并渐渐固化成为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政治手段。

《明史》记载:“古昔帝王治天下,必定制礼以辨贵贱,明等威”。

从中足于看出服饰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方面的重要性。而明朝官员官服上的补子,即前胸与后背的章补纹饰就是用以区别官品等级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