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前言:

被列为中国古代兵家经典的《孙子兵法》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论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作为西汉武帝时期代表将领人物,李广与同时期的将领相比较,其功绩并不卓著,领军出战也多有损失。

但并不妨碍其人的声名屈居于卫青、霍去病之下,可若是细心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对于飞将军李广的感情,其实是抱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悲悯的。世人更多是针对李广难封这件事情而抒发情感,而忽视了李广身为将领应当承担的责任。

蓄势待发、将才李广

李广是一位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老将,只可惜其人在“文景之治”时并未展现出太大的将才本领,缘由在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根本没有武将发挥才能的余地。

可到了汉武帝时期,历史的走向便到达一个拐点了,汉朝全面发动对于老宿敌匈奴的反击,在这段历史时期涌现的将臣、将星可谓数不胜数,每一位不逊色于前代后世的卓越将领,但唯独只有李广一人,出圈的方式与大家不同。

汉文帝曾对李广作出这样的一句评价: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句话大致意思就是在表达,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早生几年能够遇见太祖高皇帝(刘邦),封其人为万户侯都是起点。这无疑是汉文帝对于李广的一句褒奖的话语,当然其中有无溢美之情,且看个人理解。

可在后世很多人看来,这反而成为了佐证李广难封、时运不济的最佳评价。

李广没有等到汉高祖刘邦,却遇上了百年难遇的历史大变革——汉武拓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抗匈奴比逐鹿天下还要难几多倍,这总该是一个老将发挥余热的时机了吧,况且西汉的诸多名将都是在此时涌现上历史舞台,展现武将英武风姿。在变局当中,成败与否、皆论才器(才能和器局),如果强行争论是否有人时运不济,才是对于那个时代浴血奋战、披荆斩棘兵将的侮辱。

与卫青、霍去病不同,李广是一个纯粹的武将。《史记》《汉书》当中都记载了其人祖上为秦将李信(曾领军伐楚),况且以西汉时期的社会条件来看,陇西之地多出兵将之才,李广生于斯、长于斯,西汉为将者无人出其右者,这句话倒是所言不虚。

况且最为让人心生敬佩的是,李广本身的勇武远超同济将领。

才武过人,英勇无双

通过一个小小的典故便能得知,李广为人所称道,并非浪得虚名。传闻有一次李广醉酒驾马,路过山林之间,醉意朦胧之下的李广竟然看到一只吊睛白额虎卧伏路前,当即张弓搭箭,一箭射出。

可回过神来的李广才发现,这哪里是一头老虎,原来是一个石头啊,同时也惊奇地发觉,射出的羽箭竟然深没石头数尺(箭头射入了石头)。

在这里首先对飞将军李广报以最深刻钦佩,通过这个故事无论懂不懂历史的人,跃然于眼前的一定是一位天不怕、地不怕且力大无穷的英雄勇将。

在同时期的武将当中,哪怕是以敢战不畏死的霍去病都未曾有过这样的个人勇武事迹,可若将这件事情拉回现实的角度评说,你就会发现李广难封背后的真正缘由。

个人英雄主义!

当然,这里并无任何亵渎个人英雄主义的意思,相信只要是心怀热血的人,多少对于英雄有一定的钦慕和景仰之情。

可李广不同啊,作为领军作战,辗转数千里北上抗击外族匈奴的将领,难道仅凭个人英雄主义,便能带来麾下的将士兵卒,毫发无伤地凯旋归来吗?答案是不能的!

作为与李广治军风格截然相反的程不识便评价其人:

李广其人治军极其简易,既无军阵队列、也无编制组员,在营地露宿中,人人自便。夜晚鲜少有人巡夜查营,军伍行册在案的记录也很简约。

李广麾下的士卒追随其人出征都感到十分的满足,也都愿意为其人效力赴死。反观程不识,治军极为严谨、军纪规章严格执行,此人在历史上虽无太大声名,却在出征领军之际,很少有败绩。

再论西汉名将霍去病,对于士卒也极为的不友好,在军伍当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分层,作为军伍主将的霍去病在餐食、衣物、行伍用品方面,一应使用质量最好的物件。并且霍去病也不像李广那样爱惜士卒,动辄犯错便鞭笞将士,极为铁血严明。

那为何霍去病得以百战百胜,李广年至花甲也不得封侯之功呢?

其势如风,难能持久

难道是李广对待下属优容的方式有错误吗?非也!譬如宋朝的岳飞、明朝的戚继光对待麾下军卒便多有庇护,然而此二人作战功绩也颇为显著。可为何到了李广这里便行不通了呢?

原因皆在一点,李广治军只讲恩情私义,而忽略了在军伍当中最为重要的纪律。本身个人英雄主义极为强烈的李广,在带兵作战的时候,远远没有同时期将领对于军队的约束能力,说严重一些,与草莽流寇无所差异。

除却参军入伍过的军人,多数人其实很难理解军队为何一直在强调纪律问题,甚至将纪律的严谨上升到了部队存亡的地步。

举个较为写实的例子说明一下:

这就好比大家在匹配的过程当中,组队到了几位实力较强的队友。可是在对战的过程当中,五个人走三路一野区,各自为战、彼此不服,五个人有四种悬殊的作战风格,你细品一下这局最终的胜败。

这要是你的对手和你们实力相差很远的条件下,应该也能赢,但获得胜利的过程肯定是不容易的。可但凡你遇到对于稍微有点实力,或者说实力远超你们之上的队伍,那结局想都不用想,此局必败无疑。

一个团队,无论是百人、千人、万人的大团队,还是二人、三人的小队伍,但凡是形成一个集体,便会有集体的利益产生,并且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虽说个人的诉求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可也架不住集体当中每一个人的诉求,都要得到彰显。

李广治军之偏差正在于此。雄踞漠北之地、号称“百蛮大国”的匈奴便是一个极为强大的敌人,游牧民族(匈奴)对于农耕社会(汉民族)的威胁是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否则为何连汉高祖刘邦如此雄才大略的人物,都被匈奴人围困于平城不能脱逃?

李广治军虽有上下一心之气可以利用,但没有铁一般的纪律将全军上下的士卒将帅拧成一根钢筋,使得其人在对战匈奴的战绩当中,鲜有胜绩、年老难封。

《孙子兵法》所提及的“其疾如风”,用以形容李广可谓准确。其人领军作战确有“风势”的呼啸席卷、苍劲有力,却也深得“风力”的弊端,就是倏然转逝、不能长久。

面对草木森林或可侵掠横行,可遇到真正的山峰巨石便难作撼动,缘由皆在于军阵的背后只有主将的恩信支撑,却唯独少了整体的军纪作为后盾,这才是使得李广难封的症结所在,而并非所谓的时运不济、天道无眼。

前人从李广难封的故事当中,看到了这位年至花甲的老将为国尽忠的慷慨形象,在此无人不为飞将军李广的勇武、忠诚所倾服折腰。

但客观地从为将者的角度评析,李广难封的背后,却是其人一辈子领军却不得其法的尴尬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