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董卓带兵进了洛阳后,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控制了朝廷中枢,并把原来由何进兄弟控制的京城兵马也掌握在了手中,一时间大权在握,皇帝汉少帝和朝廷大臣都无力抗争,董卓的行为也日渐跋扈,西凉兵马在洛阳街市更是横行无忌,京城百姓惶恐不已。

虽然控制了朝廷中枢,但是董卓心里明白,朝廷大臣根本瞧不起自己,心里也不服自己,只是畏惧于自己的兵马而已。因此,董卓必须要立威,让朝廷及百官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能量。立威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董卓选择的是动静最大、效果最好、功劳最大的那一种:废立皇帝,试问天下间还有什么能比废了皇帝扶立新皇帝更能彰显威严和权势?

董卓废立皇帝立威的决定,得到了谋士李儒的肯定,李儒认为此举正当其时,是董卓树立威严、行使权力的开始。至此,董卓决定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废皇帝彰显无边权势,立皇帝又有拥立之功,可谓是一举两得。

谋划虽好,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按《三国演义》书中所写,在董卓废立皇帝的过程中,一共有四个人当着董卓的面激烈反对,有的驳斥董卓废立皇帝的原因不足,有的则直接怒斥董卓有不臣之心,这四人对朝廷可谓是忠心耿耿,对董卓则是不留丝毫情面。

反对董卓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四人心里明白,董卓当然在行动之前也想好了应对反对者的措施,李儒此前对董卓所说的“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就是董卓的应对之法。

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董卓来说也是,将反对者杀了肯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反对董卓废立皇帝的四个人中,只有两人最终遭了毒手丢了性命,还有两人却毫发无损。

1、丁原

董卓召集朝廷大臣,宣布了自己打算废立皇帝的决定,“征询”百官的意见。荆州刺史丁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其怒斥董卓不自量力,有篡位谋逆之心。董卓这边一看,果然有人反对,于是按原计划打算将丁原杀了,而站在丁原身后的吕布一脸凶相,暂时救了丁原一命。但是,见利忘义的吕布随后就投靠了董卓,并把丁原的人头作为见面礼送给了董卓,可怜丁原一腔热血,死的却如此悲惨。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

2、卢植

丁原离去之后,第二个站出来反对董卓的是卢植,其从两方面驳斥董卓的废立缘由:①皇帝(汉少帝)没有过错;②董卓资格不配行废立之事,总之意思就是说你董卓也太狂妄了,一个小小的边境刺史也配废立皇帝吗?卢植的话,比丁原的话更狠,直接明摆了就是看不起董卓,董卓比刚才还怒了,直接拔剑就想亲手杀了卢植,但是在别的大臣劝说下,考虑到卢植的名望(卢植不仅是朝廷高官,还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一旦杀了卢植可能会引起天下震动,就没有杀卢植,而是免了他的官。

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

3、袁绍

第一次集会不欢而散之后,董卓与丁原兵戎相见,双方大打出手,吕布见利忘义杀了丁原归顺了董卓,导致京城再没有能与董卓抗衡的军事力量,于是董卓在此召集大臣商量废立皇帝之事。这一次站出来反对的是袁绍,袁绍直接说董卓你这就是谋反,董卓气的不行要杀了袁绍,在谋士李儒的劝阻下让袁绍自由离去,考虑到其背后的袁氏家族,董卓为了示好还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日后雄踞河北也从此起家。

中军校尉袁绍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两个在筵上对敌。

4、丁管

董卓废立皇帝的当天,在皇宫大殿内当众宣读了废今帝、立陈留王的决定,收了汉少帝的玉玺,让其到到下面的大殿上跪下听候命令,迎接新皇帝登基。就在这个时候,第四个反对者出现了,尚书丁管怒骂董卓为逆贼,并用手里上朝时拿着的象简去打董卓,残暴的董卓命令武士将丁管拉出大殿杀害了。在满朝妥协沉默中,丁管不畏生死挺身而出,用一己之死捍卫朝廷尊严,唤醒天下人心,精神可嘉、勇气可嘉。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

综上,在董卓立威行权的过程中,四个反对者两死两生,丁原,丁管身死,卢植、袁绍无伤。丁原之死,对于董卓来说可以算是个“意外之喜”,毕竟自己没动手就弄死了反对者,死在自己“儿子”刀下的丁原肯定是死不瞑目的,而杀了丁原投靠董卓的吕布,则成为了董卓一个十分得力的臂膀,使董卓如虎添翼。而被董卓放走的袁绍,则犹如猛虎归山,展现出了自己的枭雄气质,与董卓针锋相对后全身而退,并在随后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促成了董卓集团的灭亡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