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5-28 来源:hao86 孙权 关羽 襄樊之战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历数三国时期几次大的战争,尤其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吴国对蜀国,往往取得胜利;蜀国对魏国,往往取得胜利;魏国对吴国,往往取得胜利。一言以蔽之,魏蜀吴三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力相对均衡,谁发动战争谁失败,且往往都是以弱胜强,这可算是一条定律。

从早期袁绍发动的官渡之战开始,曹操就以弱胜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态势;曹操发动的关中之战,刘备虽立足益州未稳,但苦战两年仍然拿下了关中;孙权发动的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打的领军十万的孙权差点被擒;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虽威震华夏,但是到底兵败身死丢了荆州;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陆逊以逸待劳,火烧连营直接导致了蜀汉的元气大伤。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明白一点,那就是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或手段,如果背离了天下大势和政治平衡,单靠军事或某某大将,很显然最终的失败是一定的。

而襄樊之战,恰是最好的范例。从战术上讲,关羽北袭樊城围攻襄阳,也许是配合了刘备的关中之战,似乎也符合了诸葛亮当年隆中对里定下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呼?” 这一战略决策。

但是,前提是,一,待天下有变;二,蜀汉自足自立。那么我们看看,当时的政治格局和三方势力是怎样的呢?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着手内部治理和解决西北问题。足可见赤壁之败,曹操元气并未大伤,并仍然掌握着政治上的主动。而刘备自入川到夺取汉中则连年在打仗,并没有得到相对充足的休整。而关羽在镇守荆州这数年里,几乎没有战争,与各方可以说相安无事。可以说关羽有点憋得慌,但是除了马良没有几个得力的文臣武将了,自保有余出战则危险。而孙吴在西击合肥失败后也在养精蓄锐,静待时机,尤其是在吕蒙接掌帅位之后已是蠢蠢欲动。

最关键的还是刘备,诸葛亮说的“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个将军应该是刘备,出于秦川,应该是指攻向长安?还是夺取汉中?关羽北攻襄樊,可能以为刘备夺得汉中之后,乘势北进长安,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夺得汉中后刘备没有接着打,而是回成都进位汉中王去了。这就造成了关羽独当一面的态势,并且一打就不可收拾,在政治和军事上孤立了自己也使荆州成为危城。但即使如此,刘备那时可以派谨慎持重的赵云,勇猛异常的张飞,亦或是诸葛亮本人去支援荆州,但遗憾的是没有。当然,可能性有两种,一是刘备深信关羽能胜,因为关羽先期打的确实捷报频传;二是关羽的自傲可能没有料想到吕蒙的偷袭,后期败的也很快,刘备即使想救援也来不及了。最终关羽兵败被吕蒙偷袭得手后被杀。

当然,在这中间,我们不能否认关羽的狂傲和大意确实也是军事上失利的原因之一,久攻襄阳不下可以撤军啊,但是关羽也同样一意孤行,在荆州后方已然危险的情势下孤注一掷,并且之前还大大的羞辱了孙权一番。但归根结底,还是刘备权欲日盛,能用诸葛之策,却在执行上大打了折扣,并且未能一直重用赵云为大将,接二连三的政治失策直至刚愎自用到自己发动夷陵之战也战败身死,所以可以这么说,关羽的忠勇成就了刘备人生的巅峰,但也从某种意义上断送了蜀汉的未来。但是可悲的是,刘备后来也同样藐视陆逊,这与关羽藐视吕蒙何其相像?所以,往小了说,轻敌,往大了说,这哥俩都是败在了自己的刚愎自用上了,为何这么自以为是?还是缺少对敌方政治实力的了解和对时局敏锐的洞察。

至于孙吴是否背盟,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自古以来乱世称雄,都是各凭实力,“兵者,诡道也”,也许在军事上可以靠计策占有一城一地,但是,真正的诡道其实是政治的博弈,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孙权可谓一流的政治家,他在这方面玩的是最溜的,无论对内对外,只要能够保住东吴的利益和自家的权位,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荆州,也许也不算什么。杀了关羽,也算报了羞辱之仇。但是,对于政治态势他还是很清醒的,不仅将关羽的人头送到许昌,且在之后刘备夷陵战败后还将缴获的武器辎重等全部还给了诸葛亮,由此可见,孙权的想法是结盟没问题,但是我也不能让你做大,从这一点而言,识人善任长于权衡时势的孙权在政治气量和谋略上略胜刘备一筹。

赤壁之战荆州被“三分”是前奏,襄樊之战才是大戏,真正决定了三国后来数十年的发展和格局,而后来的夷陵之战则是尾声,三国至此开启了孙权独霸一方,而诸葛亮与司马懿角逐中原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