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由此建立太平天国。
5月开始,杨秀清部署主力北伐和西征。其中西征的目标是长江中游地区,北伐的目标就是满清的首都北京。
总体来说,西征相对顺利。5月开始,太平军使用1000多艘船只,沿着长江出发,到6月就重新占领安徽重镇安庆。
夺取安庆以后,太平军就建立了拱卫南京的西面基地。清军只要从西面进攻,就务必需要夺取安庆。
随后就不太顺利。首先攻打江西南昌久攻不克,9月被迫撤退,转而攻打九江和武汉。太平军很快占领合肥,逼死了安徽巡抚江忠源,将安徽20多个县纳入自己版图。
之后西征军连战连胜,攻克九江,占领汉口、汉阳,围攻武昌。另一路则杀入湖南。双方激烈鏖战多时,太平军又在1855年的湖口大胜,一举攻克武昌,同时占领江西50多个州县,清军只剩下南昌一座孤城。
如果不是杨秀清命令主力回师南京,攻破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西征还会有很大的胜利。
总体来说,西征的成果不错,从战略上也大大拱卫了后方南京的稳定。
后来湘军为了争夺安庆一地,就打了整整2年。
相比西征的成就,北伐就几乎是莫名其妙了。
北伐军差不多同时出发,仅有林凤祥、李开芳等2万多人。
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天国悍将,也是三朝元老。
从金田起义开始,20多岁的林凤祥在太平军中经常充当先锋,多立战功。1853年1月,他带头攻入武昌,升为天官副丞相,3月攻入南京,随后又攻取扬州。
年龄更大一些的李开芳,就更厉害。
金田起义后,他同林凤祥为太平军前锋大将,和西王萧朝贵一同围攻长沙,并攻克岳州、汉阳、武昌等地,升至地官正丞相。
在攻取南京时,他又是先锋之一,攻聚宝门。
指挥官很强,士兵也不弱。
这2万多人是太平军主力,核心是广西、湖南的那批老兵,战斗力很强。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过安徽进入河南,艰难北上。
这一带因水灾和饥荒,到处都是流民、难民,捻军四起,很多人加入北伐军,兵力迅速扩大到四五万人。
可惜这些新军没什么战斗力,只能是壮壮声势。
到黄河时发现渡船全毁,这里是饥荒区,粮草筹集困难,后方又不可能运输,直接陷入颓势。
好不容易从巩县渡河成功,清军尾追赶来,殿后的3000多太平军只能撤退回到南方。
随后攻打河南沁阳花费了50多日没有成功,被迫进入山西,绕了个大圈子进入河北。
此举使得北京城恐慌,北伐军却已精疲力尽。
10月,苦战5个月的太平军攻入天津附近,试图占领天津这个城市作为基地,等待援军跟进再攻打北京。
天津清军顽抗,太平军久攻不克,只是占领了距离天津40里的静海县和独流镇。
这边,僧格林沁和胜宝的部队分别开入涿州和保定,开始对太平军合围。
此时太平军大约还有二三万人,可惜除了1万多老兵以外,其余多是后期招募的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一触即溃。
而胜宝和僧格林沁部队就有4万多精兵,还有不下10万清军可以增援。
这种情况下,北伐军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应该撤退南归。
自然,杨秀清的命令,是北伐军务必死守天津一线,等待援军赶来。
就在他们动摇的1个多月内,清军已经赶来将他们团团包围在天津附近。
夸张的是,与此同时,杨秀清派遣一支援军去救援他们。
这支援军仅有7000多人。他们从1854年2月出发,同大量捻军合作,在4月杀入山东临清。他们也同之前部队一样,吸收捻军和其他乌合之众,一举扩大到二三万人规模。
可惜,这些新部队遭遇清军袭击就崩溃或者投降,毫无作战能力。
结果,这支援军反而被赶来的清军在山东临清包围,自身难保。
该部奋力突围,逃回南京,只剩下几千人。
这边,北伐军见援军已经崩溃,在天津附近困守3个多月后,被迫开始撤退。
因兵力衰弱,粮草不足,北伐军战斗力急剧降低,想要撤退成功就很困难。
况且清军有大量骑兵,在这种平坦地形有绝对机动性的优势。
太平军步兵艰苦行军二三天,清军骑兵1天就可以追到。
在河北东光县连镇和山东聊城高唐州(今天的高唐县),北伐军分别被清军围住。
这里距离南京还有800公里距离,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遥远的,而北伐军已经精疲力尽,败局已定。
这边南京派出第二支秦日纲援军,刚到安徽舒城就被清军击败。
由此,北伐军彻底完蛋。
两支军队分别修筑工事坚守,一直坚持到1855年3月,林凤祥的东光县连镇阵地先被攻破,林凤祥突围时中箭受伤被俘。
随后高唐州李开芳拼死逃到平县冯官屯,最终全军崩溃,李开芳诈降试图借机突围,但被识破。
林李两人都被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
可以说,就防御来说,林凤祥和李开芳的部队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东光县连镇阵地被攻破的时候,林凤祥的士兵因为长期饥饿,竟然举不起武器。
而林凤祥本人也是比较硬气的。一说被俘前他在地道里面服毒,但被清军医生强行救活。
凌迟时林凤祥毫无惧色,“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监督行刑的满清官员深感惊恐,称林凤祥为“悍匪”!
李开芳就更为厉害。除了在高唐州坚守9个月以外,在茌平县冯官屯最后阵地,李开芳以区区700人对抗胜宝的上万清军,仍然坚守2个多月。
清军每每攻打过去,就遭到火枪狙击,又被沟壑和地雷阻拦,徒增伤亡。
无奈之下,清军调动火炮乱轰,将这个500户的大屯子轰的七零八落。不过,太平军早已修建了防炮工事,很多工事类似于地道,火炮对他们的危险不大。
这边,僧格林沁在消灭了林凤祥以后,率兵赶来增援,曾试图猛攻一举获胜。结果攻击失败,僧格林沁的坐骑都被抬枪射中,一个贴身卫兵也被打死,自己险些中弹。
直到僧格林沁采用水攻,将阵地全部淹没,李开芳才诈降。
北伐军在北方整整转战2年时间,结果全军覆没。
就今天来看,太平军北伐形同儿戏一样。
面对北方至少二三十万清军,尤其是还有数万骑兵部队,太平军竟然出动区区2万多人北伐。如果不是沿途意外得到捻军和其他起义军的配合,北伐军怕是在黄河一线就被击溃了。
既然援军上不去,粮草供应不上,就应该果断停止北伐,保住这2万多主力的本钱。
很多人认为太平军兵力有几十万,不在乎这2万多人。
其实,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后,真正的骨干作战部队也不过三四万人,其他都是亲属和老弱残兵以及临时招募的士兵。
所以,北伐军这支部队也是太平军的中坚力量。
北伐军却在几乎必败的情况下,又辗转了1年时间。
其实,这主要是杨秀清的战略短视。
他曾说:“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也。”
他只是希望以南京为核心四处出击,逐步扩大地盘而已。
不过,他却犯了分兵出击的战略失误。
如果北伐军只是为了牵制北方清军,充其量派出第一支援军那种7000多的兵力,在北方捻军的支持下四处运动战,一样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不需要投入数万部队。
实际上,如果将北伐军投入西征或者攻打南京城下的江南大营,是更为有用的。
即便是真的要北伐,也应该是渐进式的稳扎稳打,首先攻破江北大营,随后逐步占领淮河以南地区。
哪里有这样孤军深入数千公里,直接杀入敌人腹地,最终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坐以待毙!
在当时来看,无论北伐还是西征都不是说不可以,要分析局势是否允许。
今天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集中主力,首先攻破江南和江北大营,消除眼皮下的威胁。
而当时2个大营的清军,也不过3万人左右。
太平军到南京时作战部队就有3万多人,加上新招募的士兵不下10万,对付2个大营还是有把握的。
如果放着2个大营不打,尤其是就在南京城下的江南大营,等于在自己枕边埋上定时炸弹。
事实上,西征的关键时候,由于清军从江南大营猛攻南京,太平军被迫抽调主力回援,导致功亏一篑。
在击破两个大营,稳定了自己的根据地以后,应该在其他方向防御,集中主力或者西征,或者东进或者南下。
太平军不应该四处出击,导致本来就大大不如清军的兵力分散。
清军战斗力并不强,后来李秀成没有花费什么力气就一直东征打到上海,占领浙江大部分地区。
至于西方的湘军开始并不难对付,只是太平军分散兵力导致双方持续鏖战,导致对方越战越强,己方越战越弱而已。
另外,北伐军的领袖李开芳、林凤祥虽有一定指挥能力,作战意志也顽强,却不能说是名将。他们不懂得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只是机械执行杨秀清的命令,不能随机应变。
他们坐在天津防御等待援军,四面都是敌人重兵,又无稳定粮草供应,形同自我毁灭。
搞笑的是,本来是北伐军设置防御工事对付清军。后来却变成清军修建工事彻底封锁北伐军的出路。
资料中写道:清军在连镇(东光县)四周挖掘深壕,构筑土城,壕深宽各二丈余,土城高一丈五六尺,厚八九尺,上安抬枪、火炮,每隔一丈支帐篷一座,设兵十名,严密围堵,企图将太平军困死。太平军方面,也由于久据连镇,粮食匮乏,仅以黑豆充饥,及至年底,粮食几尽。于是,僧格林沁在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乘机开展诱降活动,北伐军前后出降者达三千余人。
这种死板的打法,想要不输才是有鬼。
如果不是很多清军战斗力太弱,加上地方民不聊生导致大量捻军和其他流民参军,北伐军恐怕刚到黄河就被击败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