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9 来源:hao86 元朝有科举制吗 元朝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中国历史一脉相承,其中元朝是中国历代中疆域最大的,但是元朝同时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权的大一统王朝。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施行了许多种族不平等的政策,这从古时候人才选拔的基本途径——科举制中变可见一斑。

科举制度士人的打压及地位的初步恢复

科举制度自隋唐一代开设以来,一直是选拔士人进入官场的重要手段,但是元朝初年,蒙古人并不重视传统士人的价值,将他们与普通的农民同等看待,身份低下,生活十分悲惨。

据《元史通略》记载:“亡金之大夫,混于杂役,堕于屠沽,去为黄冠者,皆尚称旧官。王宣抚家有推车数人,呼运使,呼侍郎。长春宫多有亡金朝士,既免跋焦,免赋役,又得衣食,最令人惨伤也。”

直到稍通汉学的官员解释之后才稍稍得到些许尊重,元初重臣耶律楚材曾经向元太宗进言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此番进言之后,元朝终于开始重视儒生在政治中的作用,允许他们进入官场。

据史料记载:“世祖以廉为京兆宣抚使,国制为士者无奴隶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着籍为儒。”

科举制度的两面性

虽然元朝开设了科举制度,但是有元期间,真正凭借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儒生寥寥无几,以至于很多儒生甚至“不屑而自甘没溺与山林之间”,彻底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元代开设科举的时间极短,因此科举的次数极少。元代的科举制度在仁宗皇庆二年时定制,而在延祐二年才首次开科取士,着距离南宋亡国以及过去了四十年,之后到了元顺帝至元元年的时候便被废止,前后不过二十年,其中每三年一次,这样的科举次数在历代间都是最短的。

其二,即便中举,能够真正踏上仕途的人也不多。在仁宗在位期间,“由进士入官者百之一,由吏致显要者十之九。”可见科举的录取率实在低的吓人,除了刚刚开设科举的仁宗年间,即使到了元顺帝时期,官场中的官员们也极少是出身于科举的儒生,这样低的录取率难免会让读书人失望。

据《续通典》记载:“通事、知印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余名,今岁自四月至九月,白身补官受宣者七十三人,而科举一岁仅三十余人。”

其三,在录取率如此地的情况下,由于科举分为两榜,因此真正招收的汉人其实更少,而录用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许多是通过舞弊中举,其能力与学识均十分不堪,着进一步打击了汉人的参试热情,最终终令科举废止。

据史料记载:“今蒙古、色目人为文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者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

中央行政中的不平等

元代的中央行政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的工作,而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行使监察的职能。在三省六部之外,设有丞相统领中央行政的日常事务。在整个元朝期间,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相等职位,汉人是不能担任的,参政知事这样的工作,在元中叶之后,汉人也逐渐变少。

在丞相位置上,即使色目人也几乎不被启用,整个元朝,只有三名丞相不是蒙古人。即使涌现了脱脱帖木儿这样的名相,但是蒙古丞相的整体水平依然低于前朝各代。

除了核心工作之外,即使普通的能够进入六部的小吏,其中也绝少汉人,在元世祖在位时,南人还可以进入六部工作,但是在成宗之后,台省中便只余下少数汉人,南人已经不再录用。知道元顺帝时,才重新启用南人,但为时已晚,那时的元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据史料记载:“南人有才学者得依世祖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用之。”

但是与此同时,蒙古人与色目人的官爵却是可以通过世袭直接得到的,即使祖上没有显赫的功绩,从小吏做起的蒙古人依然很有可能成为显要的官员,而汉人即便为小吏,也会因为“南人地远,不能至于京师”的原因不被重用。

由此可见在中央行政系统中的不平等有多么严重,启用不谙治国理念的蒙古人而疏离能力突出的汉人们,这也是元朝一直没有办法建立起稳定的政治体系的最重要原因。

地方行政体系中的不平等

元代在地方行政中最重要的行政单位为行省,直到元顺帝年间,行省的行政长官均是世袭制,这些人均为蒙古贵族之后,其中不乏目不识丁的粗犷武人,因此元朝的地方政治情况也十分糟糕。除了行政长官之外,连州县的官员都是世袭制,其中多为蒙古人,少为色目人。

即使后面废除了世袭制度,新选拔的州县长官也多是从军队的将校之中提拔起来的,大多对于政治一窍不通,这些人中以色目人为主,极少汉人。蒙古人则更多担任廉访使的职位,这一职位更加显现出人种之间的不平等,因为要求其“必择蒙古人,缺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始参以色目人及汉人。”

据史料记载:“国家自开创以来,凡纳土及始命之臣,皆定世守。至今将六十年,子孙皆奴视其部下。郡邑长吏,皆其僮仆。此前古所无。”

在地方行政中,除了政府的选拔之外,还可以通过纳粟和获功两个途径入仕,但是由于民族的不平等,导致功劳多为蒙古人攫夺,而富户也多为拥有大量土地的蒙古人或者帮助蒙古人理财的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想通过这两条途径进入仕途依然难于登天。

史料记载:“至正乙未年春,中书省臣进奏,遣兵部员外郎刘谦来江南,募民补路府州司县官,自五品至九品,入粟有差,非旧例之职砖茶盐务场者比。虽功名逼人,无有顾者。既而抵松江,时知府崔思诚,曲承使命,拘集属县巨室点科十二名,辄施拷掠,抑使承伏,填空名告身授之,竟无一人应募者。”

评价

元朝作为第一个由外来民族统治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其对于自己出身民族以及其余少数民族的优越感一直存在,对于汉族人民的轻视也一直没有消除,甚至有着愈演愈烈的势头。

这种不平等的对待方式从科举制度的两榜取士,以及录取后的差异对待便可见一斑,这样的态度也延续到了元代的政治体制之中,致使有文化学识的汉人儒生一直没能真正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建设之中。依靠铁蹄打下的江山终究不能依靠这些目不识丁的武人维持,盛极一时的元朝仅仅持续了不足百年便是最好的见证。

无论什么样的政权或者是国家,平等对待自己的子民始终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统治者终究不能稳定其统治,国家也无法取得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