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7 来源:hao86 管仲改革 管仲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又被称为东周时期。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前后划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一段从分封诸侯的周礼体系逐渐礼崩乐坏的时代,并且涌现出了一批诸侯霸主和变革先锋。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并称“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称霸的诸侯就是齐桓公。本文就要详细聊一聊春秋时期齐国的霸业,尤其是管子改革的内容。管子就是管仲是历史上的一代贤相,辅佐齐桓公治理朝政,并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所以要想了解齐桓公的霸业是如何完成的,首先就需要厘清管仲变法改革的逻辑。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社会秩序处于一个剧烈的大变局中,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周秦之变”。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中,管仲可以说是第一个首先从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人物。当然,管仲改革不仅包括了经济和政治,还有军事、外交等其他方面,涵盖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绝大部分领域。

军事方面,管仲把对民事的管理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通过“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方式达到“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效果。当时齐国的领土分为两大类别,即“乡”和“鄙”两个行政单位。其中乡是指国都以及周边地区,所以被代称为“国”。乡作为重要单位,其中能够出士兵的乡被分为三部分,分别由齐桓公和另外两个齐国贵族国氏和高氏掌握,各掌握5个乡,也就是15个乡。齐国当时总计有21个乡,不过其余6个是不参与战争的工商之乡,主要负责提供战争所需的军需物资、交通后勤等等。所以《国语》中的“叁其国”指的是将15个士兵之乡一共组织成为三支军队,即三乡军。

三乡军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相互之间都是乡亲,十分熟悉。管仲通过这种方式组织军队,并且以五个人作为基本军事行动单位,并让他们祭祀共同的鬼神,祈求福报,相互抚慰,建立深厚的共同情感。这样一支军队拥有浓郁的血亲意识、乡里意识,能够确保军队内部的凝聚力。至于“伍其鄙”,这涉及到了在齐国乡和鄙之间的区别。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封建“国野”制度,用城郭围起来的地区被称之为国,其中的居民是“国人”,而在城郭之外居住的野外居民则被称之为“野人”。齐国的祖先在周朝建立时是以征服者的身份统领泰山南北的大片土地的,许多被征服者都是曾经莱夷等部族,这些人并不属于国都临淄及周边地区的21个乡,因而被称之为鄙。

前文提到的21个乡是齐国的基本民众,他们曾经是在西周初年与姜齐君主一同而来的征服者后裔。随着时间的流逝,鄙在齐国的地位也在提高。他们虽然被称为“野人”,但是也有自己的城邑,社会结构也分化为上下层,仅仅是因为整体被征服,所以才作为“鄙”进行管理的。管仲对鄙的管理措施是三十家为一邑,并设立一名司官;十邑为一卒,设立一名卒帅;十卒为一乡,设立一名乡帅;三乡为一属,设立属帅;五属由一位五大夫管理,称之为五属大夫,如此就将“鄙”组织起来。“叁其国而伍其鄙”由此而来,并且因为采取的是军事组织架构的方式划分行政区域,所以被《国语》归纳为“作内政而寄军令”。

通过军事制度精神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这是管仲改革之后的齐国能够率先称霸的重要因素。然而除了军事方面改革之后,管子在经济方面同样推行了重大变革,根据田地质量的不同“相地利而催征”,即通过考察每一块土地的质量和产量来因地制宜的设置征税标准。管仲的这种改革政策是非常公正合理的,极大地鼓动民心,促进了经济生产的提高。

在选官制度方面,管仲变法也有涉及,比如他提出的一项“三选”法就是一项通过政策制度设定的人才选拔制度。三选法规定21乡的乡长必须向官府推荐本乡的贤人,官长同样需要推荐本部门的贤人,身为君主的齐桓公还需要亲自相面进行筛选。如此以来,经过三层筛选,“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恶,也可得而诛也”,也就是说做好事有奖励、干坏事有惩罚,赏罚分明也体现了法家的精神内核,民风随之焕然一新,大家都希望被作为贤人推举,不愿成为恶人而遭处罚。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管仲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积极的,有一项变法政策实际上为后来齐国霸业的衰落埋下了隐患,那就是士、农、工、商分化居住的政策。齐桓公问管仲“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仲的回答是将士、农、工、商“不可使杂处”。原因也很简单,管仲认为杂处之后,农民看见士兵不需要干活、商人能够获得巨额财富后,心思活跃之后未必肯安心耕种粮食,而粮食不稳则国将大乱,所以要将其分局。然而这其实是有悖历史发展态势的,将各个行业居民划分得太死板非常不好,是不符合人性的。农民的粮食需要商人售卖,商人往来各地才能更好地收集信息和互通有无,士兵的分布更是需要符合防御规律。所以齐桓公争霸之后,后来的齐国霸业再难挺起,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综上所述,经过了管仲变法之后,齐国将军事组织精神运用在行政划分方面,并制定了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和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些促使齐国率先适应了春秋时期的军事争霸环境,促使齐桓公首先成为中原霸主。然而管仲在认清了农业是国家争霸命脉的同时,为鼓励农桑而“定民之居”的做法,限制了齐国后续的发展潜力,为齐国后来的衰落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