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自平王被众多诸侯胁迫东迁后,东周开启了春秋和战国时代,同时也掀开了诸侯兼并的大幕,诸侯之间不断上演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当年周公辛苦营建的“周礼”也随之走向了土崩瓦解的状态。

姬姓内讧,甥舅攻伐渐成常态,天子式微,诸侯崛起,先后出现了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地方诸侯在东周舞台上呼风唤雨,好不威风!

进入到春秋后期,军事思想更为成熟,“上兵伐谋”成为兵家指导路线,各种战法随之而来,如何削弱对方财力,以经济手段釜底抽薪成为各国诸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贸易战便应运而生,谈及历史上的贸易战,不得不提到齐国。管仲又是这方面的祖师爷,他在这方面玩的最溜儿!

齐桓公自己都承认好女色,就是一声色犬马之辈,但他对管仲非常信任,是以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管仲打赢了几场非常知名的贸易战。

一、服帛降鲁梁

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鲁缟”,就是鲁国产的一种白绢。在春秋战国时代,鲁梁两国纺织技术很发达,他们生产的这种手工艺品创了不少“外汇”。

小白即位后,就想报当年的一箭之仇,结果被一个吃素的曹刿给打了回来,心里十分郁闷。

管仲就说了,看我的。

他让宫里的人全都穿鲁国生产的“绨”,朝臣亦是如此,这还不够,还放出话去,齐桓公就是喜欢穿鲁国的绢,管你贵不贵,要的就是这种享受。

在这种氛围下,齐国加紧采购鲁梁两国的“绨”,鲁梁的国民一看,这玩意儿比种田来钱快,就都去种桑织绢去了,再说了,粮食又那么便宜,卖了绨,就可以直接在齐国买粮回来,何必费劲巴力的种地!

就这样,过了一茬,齐国也没这么多粮食储备呀,管仲突然就下令,停止进口绨,禁止出口粮食!

鲁梁百姓一看就傻眼了,两国一下子闹起了饥荒,百姓为求生存,纷纷外逃,鲁庄公不得不向齐桓公低头。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管仲的手法太小儿科了!

但是,在金钱面前,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见财而不忘义”?

举个例子,最近闹得比较凶的张雨婷出轨绿地高管一事,对方开出了三千万的空头支票,先不讨论价值观对错,钱都没见到,不就给人怀孕了?

所以说,见利忘义才是一种本能反应,大多数人都是记吃不记打。管仲也正是利用了这个人性的弱点,频频用这招,后来,他的买鹿制楚、买狐降代都是同样的手法,只不过是买的东西不同罢了。

当然,管仲并不仅仅是玩贸易,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在历史上顶多就是一“奸商”。他的路数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对内改革经济,对外示强,包括经济和军事。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齐国北灭孤竹,南服荆楚,齐桓公终于成为霸主了。

二、齐国的衰落

成为霸主的齐国威风凛凛,想打谁就打谁,就连一流诸侯的宋国都唯其马首是瞻,宋襄公更是直言,好好服侍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齐国首创盐铁官营,看谁不服,就对他们盐铁禁运。这种操作,直接让众多诸侯没了脾气。

不过,各个诸侯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在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都听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后,小两口开了一个小酒馆,卓文君当垆卖酒,后来,他们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光仆人就有一百多个。

实际上,这个小酒馆能挣几个钱,对他们来说,五谷不分,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一百多个仆人,是她父亲卓王孙看他们实在是过得清苦,才送给他们的。

这么有钱,卓文君家里有矿?

是的,她家是开铁矿的。

在嬴政统一列国的时候,卓王孙一家因会冶铁,作为技术人员,秦国将他整个家族迁移到了四川。

卓文君与管仲时代相隔几百年,但是,通过历史,可以看到,秦国的政策极其有连续性,卓文君家族的西迁,其实不过是几百年来东方列国有才之人入秦的一个缩影罢了。

同样的,以巴蜀为例,他们大力发展井盐,使得巴蜀、秦、楚对齐国的依赖逐渐变小。

可见,诸侯国通过挖掘自身资源、拉拢齐国人才的方略在贸易战中站稳了脚跟,这些,其实只不过是战术,在战略上,真正的杀器还是制度!

当年,平王东迁的时候,老秦人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在后面成功阻挡住了犬戎及申国、缯国的冲击。为了表达对秦人的恩典,周平王将西岐之地赠给了秦人,有了地盘的秦人开始崭露头角。

在南方,当年周灭殷商的时候,楚人曾经做过火师,也算是有功之人了,但也仅此而已,后来,他们“流窜”到荆一代,开疆拓土,建立楚国。

从当时的文化角度上讲,秦、楚两国不是正宗的中原文明,他们在组织架构上与中原截然不同,因此备受歧视。

反过来说,也正是他们的架构不同于中原,这才为他们做大提供了机会。

从根本上讲,中原列国和东周在架构上是一致的,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诸侯国看成是缩小版的东周,唯一不同点其实就是“规模”而已。

举个例子,天子置六军,其余“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依序而定。晋国在这方面一直大踏步往前发展,开始的时候,它有两军,后来变成三军六卿,再后来六军十二卿。

无论怎么变,都是在东周框架内变化。

而秦国、楚国则不然,因为他们开始玩县制了。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士大夫逐渐做大,他们成为诸侯的掣肘力量,甚至不断上演弑君的暴行,而这种现象,在秦楚两国很少发生,其根源就在于县制。

县制的推行,强化了王权,扩大了诸侯的有效统治区域,他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与之相对的,那些士大夫弱化为士族门阀,他们的影响区域也仅限于自己家族所在区域。

这种架构的一个好处就是,诸侯的命令可以直达子民,于当时的生产关系而言,是一种解放,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财力、人力可以快速集结到诸侯手里,一个坚硬的拳头对阵一个松散的巴掌,在任何时代都具有能量优势!

所以,站稳脚跟后的秦国和楚国,在后期吊打齐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在经历田氏代齐、五国伐齐之后,齐国终究是元气大伤,最后,不战而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