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3 来源:hao86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宋朝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公元1069年3月22日,北宋大臣王安石开始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又叫熙宁变法),是由王安石推动、宋神宗推行的改革,旨在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

变法在短短十五年内解决了北宋的燃眉之急,国库得到充实、军事力量得以加强。但,王安石的变法又被后世诟病为:“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那是因为变法还导致了“新旧党争”。

朝廷各级官员互相结党,对立双方不死不休,引起朝政动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北宋结束。而且王安石的变法因为操之过急、改良过猛又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问题,最终惨淡收场,给宋朝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最后,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王安石不得不告老还乡,变法最终也随着神宗的去世而彻底失败。

但到了近现代,对于变法的评价又为之一变。首先是梁启超认为,王安石作为变革推手,堪称中国的克伦威尔,并将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看成是近代国家的银行雏形;列宁更是将王安石誉为“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如此褒贬不一的评价不禁让我们想问:王安石究竟为什么要推行变法?变法都改变了什么?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

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王安石的最直接原因是国家的财政危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其一,冗兵。

宋朝开国以来继承五代各朝的传统,锐意增强禁军,即中央政府直辖军队的数量。结果就导致,包括北部国境及国内各大城市驻扎的部队,实质上都成了禁军。而被称作“厢军”的地方军,基本等同于“杂役”,从事的也都是些土木工程。而这些人享有跟常规军一样的福利待遇,宋朝等于在给不从事作战的人照常发工资。

自平定了五代十国的混乱,重新统一国家之后,维持庞大的军队就对宋朝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政府也几次试图缩减兵源,都没有取得具体的成效。而且,自仁宗时代以来,因拖欠军饷和待遇恶化导致的地方军暴动就屡屡发生。

冗兵,显然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颗毒瘤。

其二,冗官。

宋代政府架构

宋朝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历朝最为复杂的,其理由是,宋朝既存续了盛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又继承了盛唐后国家体制变化以及藩镇体制的遗产,其结果是造成官员机构繁冗重叠。

太宗更是进一步扩大科举制度,每年招收各地的学子入朝为官。可是这就又导致一个问题,官员的位置是有限的,科举中产生的官僚“后备军”却年年产生,大量虽然中举但没有官位的人员留在朝中。

为了解决没有官位的问题,宋朝扩大和复杂化了权力结构,结果仓促设立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无业官吏”让宋代的经济、政治都处于极端危险的状态。

其三,偷税漏税。

宋代的地主和大财主经常通过名义上放弃自己所有的土地和资产,来逃避应有的赋税和徭役。典型的例子就是,地主和大商人经常把资产或者土地,在名义上捐给享受税金减免待遇的寺院、道观等,以此赠送给官僚特权阶级。

当然,名义上接受赠送的一方一定会拿一定回扣。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把本来应该上交国库的税金私下瓜分。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安石的变法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呢?

熙宁三年,王安石升任宰相,从此与神宗一起,统帅朝廷,实行新法。

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打响变法的第一枪。当时,“中书省”是掌管军事要员的决策机构,底下掌握军政、经济的有关部门是“户部司”、“度支司”与“盐铁司”,统称为“三司”。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管理“三司”,是为了更方便地开展变法,此机关除了研 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负责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

此后,王安石在经济上,还推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与市易法。

均输法,是政府为国家事业或消费采购物资时的节约政策。

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所以朝廷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司,开封提前通知扬州需要什么物资、需要多少,发运司按照行情从特定的地方低价收购,运往开封。这样一来,就不需要运往开封的物资转运到别处销售。通过这种手法,提高物资采买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物价的稳定。

青苗法,是救济青黄不接时农民生存问题的政策。

新法规定,播种时期农民可以向政府低息借贷现金或者“青苗”,收获后返还。这本来也是民间商人在做的事情,现在国家来接手,而且动用的资本规模更大、利息更低。出发点是企图以政府高利贷抵制民间高利贷。但这种措施过于简单化,而且带有强制性,对不想借贷的农户来讲,无疑是多了一种变相的税收,可谓利弊参半。

市易法,可以看成青苗法的都市版,是给商人低息贷款的政策。朝廷在开封设置市易务,统管全国各都市的派出机关。这其实也是国家硬挤进当时豪商们已经在运营的金融业务。

新法在经济上与富裕阶层的盈利行为完全对立,因此很多人大加反对,说这是“与民争利”的行为,是国家不应该做的。

此外,在军事上,新法还设置了裁兵法、置将法、保马法与军器监法。而且,王安石还注意到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太学三舍法与贡举法。如此多的新法,显示出变法的决心,要使宋朝的各个方面都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