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3 来源:hao86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古往今来,变法或者说改革出现的次数不可谓不多,变法通常被认为是给国家这个巨人进行的一次重要手术。如果一个国家是健康的,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进行改革,改革只能说是这个国家已然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

当时的宋朝是不是处在一个非变法就不能生存的地步,书上没有说,不过从其他一些地方看来,好像不是。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变法呢?他本可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一个安静的地方官,政通人和不是很好?他既然不为求财,那么是不是想要为自己赢得好的名声,永载史册?没人知道,但是从他不拘小节的作风看,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让这个国家变得富强。

上面有说过,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如果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断然不会自己跑到手术台。而手术之后的结果通常只有两种结果,去除弊端,换发荣光;另外一种则是行将就木,医院的手术台不只是延续生命的战场,有时间也会是通向地府的大门。

秦朝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富强, 但同时也给秦朝的暴政埋下了祸根,重农抑商只是暂时的缓解病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商鞅这位内科大夫也终究因为自己的药方,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汉朝的王莽也喜欢变法,他知道自己的王位来得不正,所以他急切的想要做出一些事情稳固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经济改革,现在看看这些措施,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当时不行,当时的汉朝政策已然趋于稳固,而想要变革需要文火慢煮,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心太急了也是不好的。

再者就是后来的张居正变法,张居正算是成功的,其实细想他和王安石变法有着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为何一个成功了一个却失败了呢?两方面,一是个人能力,不只是说个人魅力,当然还有个人的远见;另一方面是用人,张居正知人善用,而王安石是完全不会用人,而且不得人心。

王安石是大家,至少在文学上是有他一席之地的。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法,没有将满朝文武重臣得罪个遍,那么后世对他的评价不会太差。王安石变法,尤其是其中的青苗法最为大众所知,这个类似于现代农业贷款制度的变革,本意是好的。

青苗法就是政府出资贷款给那些种不起地的农民,而农民丰收后再以一定的利率还款,本来这种制度是有过成功案例也是王安石最为满意的改革政策,当初正是因为在自己的管辖区实行了这种借贷政策,让地方的财政受到很高评价,可是最后在全国推行的时候,却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政绩考核,强行要求地方农民贷款,即使没有能力偿还借贷的费用,也要贷。这就造成后来催缴欠款,百姓还不上,要么被捕入狱,要么就干脆背井离乡出外要饭。最后闹得是天怒人怨,虽然宋神宗一直支持变法, 不顾老臣反对,但是看到变法后的烂摊子,不免大失所望。王安石看大势已去,于是请辞告老还乡。没有任何挽留,变法在王安石辞职后被叫停。

当时,王安石还不是宰相的时候,还有很多朋友,可以一起聊天喝茶,而当他成为宰相,开始实施变法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他把那些不支持他的老朋友得罪了个变,甚至成为了对头,而自己的阵营最后只是一些贪得无厌的亲戚和小人,就连他自己的亲兄弟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那么面对这么大的阻力,他为什么还要如此心急地去推行变法?没人知道为什么,王安石本来就是一个怪人,他虽然有着还算不错的个人操守,但是独善其身并不能说明其变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同样的,张居正的个人作风很有问题,但是也不能说明其能力不行。

古人说: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其实改革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大刀阔斧的改革,即使成功了也会留下很多的隐患,而这种隐患是在当时所不易察觉的,但是以后一定会以某种形式报复性地展现出来。正如墨菲定律所说,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那么它一定会变坏。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国富民强,实现秦汉以来的风采,他甚至希望宋朝可以和尧舜禹时代相媲美。但是最后却是把整个王朝搞的狼狈不堪,而自己也是满身污点。说起改革,通常我们会想到一定是社会上的某种积弊已久,民怨载道而不得不实行的救济手段,与其积怨已深再大刀改革,倒不如在事情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就开始治理。

西医治病见效快,而中医讲究调理,虽然是慢了些,但是治本。治国似乎也是这样,急不得,从根本入手才是最为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根本呢?都说民为本,是不是说让最底层的农民生活好了,整个国家就安康的。可以这么说,而实际上很多改革政策也是为了保证农民衣食无忧而制定的,但是最后却演变成一场闹剧,跟有甚者背道而驰,良药变成了毒药。最后害了的不只是万千百姓,还有那帝国大厦的根基。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王安石变法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与民争利,一味地遏制商人,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为了开疆扩土,而进行的集体化经营最终失了民心。有些事情国家可以做,比如制造武器,环境治理等,而将一些人谋生的商业活动全部收归国营,怎么说都不是很妥当的做法。而这些也是在朝官员所极力反对的,你要抑制一部分人先富,单纯的一竿子打死是不行的。

最后说道改革,很多情况下是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一起实行的,王莽时期盲目的推行礼教,尊孔复古已然成了笑话。而王安石也想通过类似八股文的手段来垄断教育,这无疑也给广大的读书人造成了困惑。不管什么时期,如果想要卓有成效的改革,那么教育一定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当文化思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时候,就会引发矛盾,如果思潮不能推动经济前进,那么一定会被经济扼杀。

心理学上有一种学说叫做归因,不只是我们的思想可以左右我们的行为,于此相同,我们的行为也会左右我们的思想。当社会中盲目崇拜金钱的时候,那么金钱至上的思想就会深深地刻在我们脑子里,那么社会风气就会一落千丈。所以我说教育一定是改革的重点,而忽视教育的改革必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受到相应的报复。王安石只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理念去做,得罪了很多不该得罪的人,最后还差点把自己搭进去。虽然善终,但是他所造成的灾难在数十年后,将宋朝送进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