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2 来源:hao86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说起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家喻户晓。两人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原来惺惺相惜,是一对好朋侪,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坚决阻挡王安石变法呢?岂非真的是因为两人的政见差别吗?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智慧人,他阻挡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场骗局。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今后,他“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从小就对历史发生了浓重的兴趣,因此他的志向在于编修史书,而非政治。

司马光22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甲科,今后步入仕途。但时间不长,他的怙恃便先后去世,他只得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在守丧的几年时间里,他充实相识了下层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读了许多史书,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举行了认真总结和评论,为以后编著《资治通鉴》奠基了坚实基础。治平元年(1064年),他还修成了《历年图》一书,献给英宗天子,这实际上就是《资治通鉴》的雏形。两年后,他又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喜好历史的宋英宗,深受天子赞赏。可见,司马光虽然从政。但他的主要精神在于著书立说,而不在于政治。可是,人在政界,身不由己。要完成历史方面的鸿篇巨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神,司马光一直在等候着这样的时机。

公元1076年,英宗天子驾崩,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神宗天子把在江宁担任知府的王安石调到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成为天子身边的大臣。今后,王安石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关系日益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时政。在闲谈之中,二人也有过一些争执,但最终都是一笑了之。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友好的,虽然在政见上有分歧,有争执,但对于二人来说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并不放在心上。特别是对于司马光来说,他与王安石在政见上的差别,也只是争执一下而已,绝不会因此而成为政敌,因为司马光对政治是不怎么伤风的。

这年冬天,神宗天子率文武大臣到南部祭天。根据祖制,天子祭天完毕,要遍赐金帛,但由于宋朝连年发生自然灾害,致使国库空虚,宰相曾公亮等人就建议免去赐金帛之举。司马光和王安石其时都在场,司马光十分赞成宰相的意见,他说:“救灾节用,应从主上和朝中贵官近臣做起。”王安石听了却说:“现在国家财力不足,并非奢靡而起,而是不善理财之故。”司马光在平时与王安石的闲谈中,就知道他有变法图强的志向,别人不知道他的话中之意,而司马光心中是很是清楚的。司马光在精研史书的历程中发现。历朝变法,险些无不以失败而了结,特别是离他们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施行几天便夭折了。所以他越发阻挡王安石变法,怕王安石重蹈覆辙,身败名裂。此时,耿直的司马光见王安石劈面驳倒自己,便与王安石争执起来。这次争执与平时的争执并没有什么区别,差别的是这次争执是在天子眼前而已。神宗天子见状,以为很不像话,就制止了他们的争执。

王安石在与司马光发生争执不久,就向神宗天子递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他在札子中指出:北宋王朝代代墨守成规。不思新变,流弊十分严重。而农民之所以“坏于差役”,皆因“其于理财,大略无法”。年轻的神宗天子也看到国家财政空虚,政治糜烂,军事气力不堪一击,早就想振作一番。以扭转国家的形势。他看到王安石的札子后,简直欣喜若狂,立刻召见王安石,商讨变法之事。王安石在神宗眼前侃侃而谈。很合神宗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