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公元698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为了吃上渤海国出产的有美容功效的神奇大米,发兵攻打渤海国,用了7年的时间,硬是将渤海国变成了渤海郡……”

这就是网络上盛传的“一口米饭引发的战争”。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是一场很能显示唐朝强大的战争。然而,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战争发生在696年,起因不是因为神奇大米

所谓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管辖的主体范围相当于今天中国东北地区。武则天时期,唐朝与渤海国(准确地说,是靺鞨人)之间只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696年。战争的起因,也不是因为什么神奇大米。

在唐朝初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着许多部落,除了靺鞨人之外,还有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他们都接受唐朝营州都督的管辖。696年初,契丹发生了饥荒,许多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苦之中。营州都督赵文翙向来刚愎自用,没有进行赈灾,还像以往那样对部落首领奚落、侮辱。这引起了契丹人的强烈不满。

696年5月,契丹首领李尽忠联合妻兄孙万荣发起叛乱,攻陷了营州,杀死了赵文翙。史称“营州之乱”。很快,靺鞨人也出于对唐朝的不满,在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的率领下,参与了“营州之乱”。

6月,武则天派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名将领,率领大军平定“营州之乱”。

对于这场战争,武则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因而陆续将侄儿武三思、武攸宜,从孙武懿宗等武氏子弟派到前线建功立业,为以后立为嗣君铺平道路。

搞笑的是,武则天还给叛军首领改了名字,将李尽忠改为李尽灭,将孙万荣改为孙万斩,似乎这样一来,敌人就不战而败了。

二、战争打得很辛苦,唐朝军队伤亡惨重

从数量上来说,唐朝前后出动了数十万大军,叛军只有几万人。从武器上来说,唐朝军队的武器更加精良,叛军武器非常简陋。因此,唐朝军队对叛军呈压倒性优势,胜利似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然而,当战争打响后,唐朝军队屡战屡败,伤亡惨重,打得非常辛苦。

696年8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率部与叛军作战时,因为过于自信,上了叛军的当,被叛军埋伏截击,在东硖石谷之战中全军覆没。连主帅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都被叛军抓获。

第二年(697年)春天,武则天派遣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率领17万大军征伐叛军。相同的一幕又发生了,3月12日,双方又在东硖石谷打了一仗,唐军惨败,主帅王孝杰战死沙场,仅有苏宏晖率部分唐军逃跑。

自己约的战,含泪也要打完啊。于是,武则天继续增兵。当年4月,武则天命令宰相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领兵20万奔赴前线。

娄师德是文官出身,却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曾经在与吐蕃作战时八战八捷,后又多年镇守边疆。这次,娄师德与叛军作战时,联合了后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南北夹击叛军,最终将孙万荣击败(此前李尽忠已经病死)。孙万荣在败退时被部下所杀。

武则天耗费了极大的代价,终于平息了叛乱。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这场战争中派出了多名武氏子弟,可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得实在太滥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武则天很失望。武则天不得不在狄仁杰的策划下,将庐陵王李显秘密召回都城,立为皇太子,为将政权还给李氏埋下了伏笔。

三、渤海国成立于698年,武则天对其无可奈何

在“营州之乱”中,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战争中,武则天打算对叛军进行分化,对乞四比羽、乞乞仲象进行招抚,分别封他们为“许国公”和“震国公”,并赦免他们参加叛乱的罪行。但是,乞四比羽、乞乞仲象明确表示拒绝。

后来,乞四比羽战死,乞乞仲象在逃亡时病死。

故事并没有结束。乞乞仲象有一个儿子,叫大祚荣。大祚荣在父亲去世后,率领靺鞨部落撤退到天门岭(今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一带时,将紧追不舍的唐军予以重创,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

698年,突厥默啜可汗与唐朝反目成仇,攻占了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将中原通往东北的通道封锁。大祚荣趁机在东北一带建立了渤海国,自称“震国王”——这个名字应该与武则天封给他父亲的“震国公”有关。

渤海国成立后,武则天对这个新生的政权无可奈何,没有任何表示。

至于网络文章所称的“渤海国变成渤海郡”,这件事是真的,但首先,这件事并不是由武则天完成的,它发生于713年,那时候武则天早已病逝了。

其次,也不是唐朝军队征伐的结果,而是唐朝皇帝多次招抚、示好的结果。武则天病逝后,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都采取笼络的政策,给予大祚荣优厚的待遇。713年,李隆基将大祚荣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大祚荣表示臣服,不再称国,渤海国这才变成了渤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