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从清代现存的种种绘画来看,清代军士,特别是旗人,佩带腰刀的方式多数是刀柄向后佩带,也就是俗称的反戴。
这和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的刀柄向前的佩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就是说这种腰刀的佩带之法,该是清朝独占的特色,那么满清的侍卫为何要将腰刀反着带?这样佩刀关键时刻能拔得出来吗?
清朝军士腰刀反戴
其实清朝前期的勇士腰刀并不是一直反戴的。道光年间,有一位叫做奕赓的侍卫写了本《侍卫琐言》,其中纪录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朝侍卫的佩刀都是正带,刀柄朝前,刀尖在后,但到了乾隆后期,佩带方法就截然相反。这种佩刀方法,在说书人的口中也有了一个名字,或许通过这个名字,我们能窥探其中的原因一二。
这样佩带叫做太平腰刀
着重了“太平”二字,是一种礼仪,反着佩带刀欠好拔刀,以示自己没有敌意,尤其是见上官用这种方式。联合其时的社会情况,经由康熙和雍正时期的积累,清朝在乾隆年间已经到达了巅峰的繁荣,满清的统治也已经牢固,所谓的“太平”体现在这种佩刀上也未尝不行。
骑射状态下,如果刀把向前,拔刀的时候就会很不利便。而且另有可能伤到战马的脑壳。而如果刀把向后,左手稍微扶一下刀鞘,右手就可以很容易的从背后把刀拔出来。
而且马上作战背后肯定还会带着弓箭,一般的箭袋也是放在左侧,刀柄在前拔刀时很容易受到弓箭的阻碍,甚至是碰坏弓箭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反戴腰刀坐在马鞍上,刀柄大致在自己的腰后部,右腿旁挂的应该是箭壶,左手持弓稳定,接下来岂论是射箭进攻还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完全不需要多余行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