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舰炮是以舰船为载体的传统海军(水军)武器,说白了就是在战船上安装的各类火炮。舰炮在水鱼雷、舰载机、导弹等现代武器出现之前曾经是各国海军(水军)最主要、最具杀伤力的攻击型武器。早期的火炮都是滑膛炮,也就是在滑膛前装炮,炮弹从炮口装填。进入18世纪后,随着火炮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出现了更先进的线膛炮,并逐渐取代了滑膛炮成为舰炮的主要炮种。

火炮最早出现在中国

因为早期的武器制作工艺比较落后,所以当时的火枪和火炮基本上都属于滑膛炮,也就是在滑膛前装炮,炮弹从炮口装填。滑膛炮最早出现在中国,目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有元代时制造的青铜大炮,该大炮重6.94千克,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铸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 绥边讨寇军 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到了元末明初,火炮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在战争中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随着火药的配方和制作技术的日趋成熟,此时中国的火器发明和制作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中国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欧洲才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因此可以说:火炮的制造以及最早将火炮使用于战争中的是中国人。

最早在战船的两舷配置滑膛炮的是中国军队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在战船的两舷配置滑膛炮最早是从14世纪中叶开始的,但却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因当时国外的火炮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而中国军队在14世纪中叶时已经开始将滑膛炮应用于水战中,可以断定最早在战船的两舷配置滑膛炮的是中国军队。当时使用舰炮的战法为交战双方在有效的射程内进行舰炮对击,因为当时的滑膛炮技术尚不是完全成熟,舰炮对击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当时的海军(水军)交战一般使用的仍是传统的战法,即:以战船互撞或用船舷靠近敌方船舷,通过弓箭或由士兵登上敌船进行近身肉搏战。直到17世纪时,随着各类技术的成熟,用“舰炮”轰击敌舰的战术才成为海军舰队在海战或水战中的主要战法。

在鄱阳湖决战中,朱元璋成为最早开创“舰炮轰击敌船”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穷苦百姓家庭出身,二十五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逐步发展成为元末较有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战役扫平了元末割据群雄,并于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农历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推翻了蒙古元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生经历和指挥过多次大型战役,他与敌对势力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是他一生最大型、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公元1363年四月,陈汉割据政权的陈友谅亲率六十万水路大军进攻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子)镇守的军事重镇洪都(今南昌)。朱文正和他手下的将士利用火铳(最早的火枪)等武器,通过让人无法想象的惊人意志力,硬生生地在洪都城坚守了八十五天,最终等来了朱元璋亲自率领的二十万援军。朱元璋率领的援军与陈友谅军队在鄱阳湖内遭遇,一场规模空前的割据政权生死大决战就此展开。

陈友谅的水军多是高数丈的楼船,并且全部相连在一起,极为震撼,历史资料中曾用“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来形容陈友谅的水军气势。朱元璋针对陈友谅大船首尾连接,不如自己小船灵活的特点,将己方舰船分成二十队,每队都配备了大量的火炮、火铳、火箭等火器,并下令:各船队在与陈友谅舰船作战时,首先使用火炮、火铳等火器攻击敌船,等靠近敌舰时再用冷兵器进行格斗。史书记载:朱元璋水军大将俞通海曾在船上乘风炮击敌船,炸毁陈友谅军二十多艘舰船,陈友谅军被杀死或者淹死的不计其数。

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的军队更充分发挥了火炮、火铳等火器的威力,弥补了己方战船矮小的缺点。同时,朱元璋命令军队在战船上携带火炮,开创了在水战中以“舰炮”轰击敌船的先例,给陈友谅军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后来,朱元璋借助东北风势,对陈友谅的楼船发动了火攻并取得了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