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毫无疑问,长城无疑是古代全世界最牢固的防御工事。由于它的存在,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才能高枕无忧,免受塞外胡人的侵袭。而万里长城建成绝非朝夕,自秦始皇开始修建长城以来,这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对长城加以扩建或修缮。

经过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添砖加瓦,到近代民国那会,虽然经历过千年的战火,长城依然蔚为壮观,气势如虹,也难怪后来能入选“世界中古七大奇迹”。直到今天,长城依然是北京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了每一个前来北京朝圣旅客的潜台词。

不过,如此重要一个古代工程,却曾在近代时期差点毁于战火,幸亏一人出手相助,最后才得以保全。那么,这个人是谁?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乃是溥仪,毫无疑问,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坎坷的缩影。作为一个处在时代变革中心的人物,溥仪从满清的末代皇帝,到民国的傀儡皇帝,最后成为新中国一位普通公民。虽然身份不断转换,但中国人的身份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处于何种身份,溥仪必然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正如这次保护长城。1933年3月12日,长城喜峰口战役爆发,关东军对我国河北、热河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发起了猛烈冲击。当时驻守该地的是宋哲元领导的国民陆军第29军,得知日军进犯的消息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了喜峰口。此时,关东军的500名骑兵已经杀到了长城脚下。

虽然长城在防御冷兵器战争时有奇效,但面对近代的热兵器战争,这些古旧城墙还是有点捉襟见肘。尤其是当时正是关东军如日中天的时候,不管是作战素质,还是制式装备,都远远领先我军一大截。

不过,得益于宋哲元率领的国民将士视死如归,顽强抵抗。再凭借长城的地势优势,还是顽强抗下了日军好几次进攻。尤其当时宋哲元麾下109旅的赵登禹旅长,身先士卒,率众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拼杀。打得关东军直呼“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便是出自于此。

也是久攻不下,关东军司令部相当上火,决定对长城进行全面轰炸,摧毁掉这个“碍事”的防御工事。眼看长城不保,此时出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站了出来,他连夜写了一封信寄到关东军司令部。

信中直言“长城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们若是轰炸,无异于是要灭华夏民族。而我们抗战的决心你们也是有目共睹,这种事一旦发生,我相信亿万万华夏儿女都会豁出性命来和关东军血战到底,你们真的有把握打赢这样的对手吗?”

由于当时日军并没有完全做好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再加上喜峰口战役遇到的阻拦也给了他们不少压力。看到溥仪这封信,他们吓得立刻中止行动退到关外,此事最后也不了了之。

就这样,溥仪用一封信挽救了长城被炸毁的命运。当然,4年之后,关东军准备完毕,再次发动全民侵华战争时,这封信估计就不那么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