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历经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诸般祸乱,后又被曹孟德挟持以令天下,最终逊位于曹丕的刘协,全身而退。

历史上的汉献帝是昏君吗?

东汉王朝末代皇帝刘协,字伯和,汉灵帝汉灵帝和王美人的儿子。

伯和从小命途多舛,的幼年像是琼瑶剧开场那样,在他出生不久之后母亲就因宫廷斗争而被何皇后毒死。

父亲灵帝也谈不上喜欢他, 后来将他送到后宫暴室交给下人抚养,直到父亲驾崩,伯和或许看不到父亲的身影。

他的手下军阀起而作乱长安,更是一片兵荒马乱的气象,汉献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小小年纪就要去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幸好后来何进的政治斗争目标转移到宦官身上,也或许是兄长刘辩的庇护,伯和才能留在皇宫之中,并无性命之忧。

东汉末年,汉末王朝里的豺狼虎豹一系列迅雷不及掩耳的政治清洗完成后,汉灵帝驾崩了,葬汉灵帝于文陵。

这时候就有人按耐不住自己躁动的心了,袁本初等士人这边在灵帝似乎欧要求诛杀宦官,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何进也想通过这个机会让何家成为一流的世家、不再是失势就变成人任人宰割的外戚。

另一边,在灵帝死后,何进的一封密信治好了董卓,即董仲颖的拖延症,这支武装火速入京护驾。

何进招董仲颖进京时,董卓一定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何进出身也很不怎么样,但现在好歹是武人首领。

到了京城,何进和十常侍都都死了,京城部队空虚,董仲颖发现自己成了最大的一股部队,此时不做一番功业让其他人看看怎么对得起这个机会?

董仲颖认为伯和比刘辩聪明,所以才有废立之意,外戚不都是喜欢“贪孩童以久其政”嘛?

当然玩“废立”;另一层深意,对于董仲颖个人来说,废立之后,自己能以冒牌外戚身份干政,使其家族从此进入权力高层,这政治利益实在是太诱人了!

扶植伯和,这样一个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的孤儿,权势就能独揽了,再往后,董仲颖只要把自己的孙女董白嫁给他,外戚的身份就坐稳当了,安逸!

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董仲颖在迎帝回宫不久就废了少帝,伯和成了帝王,董仲颖因拥立之功,拜相国,封郿侯。

人的一生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不久后,伯和竟然真的做了皇帝,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尽的痛苦也随着而来……

无论是从历史书籍还是影视剧的形象,伯和的形象都并不那么令人待见,认为伯和本人就是一个懦弱怕事、既无权又无能的人物。

其实并不然,他是一个明大事、识大体、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很有战略眼光、很有治国才识的皇帝。

你说伯和并非胆小怕事,那为何不逆袭,这不就是孬种吗?

其实翻盘基本无望,因为他上位的时候就是个傀儡,就好比满洲国时期的溥仪,如果干掉操控他的人,那么他自己的处境反而更危险。

比如董仲颖被杀之后长安乱成啥样了,可以想一下衣带诏如果伯和真干掉了曹孟德,那么肯定会有人借着给曹孟德报仇的名义逼宫。

他自己的下场会怎么样不好说,与其那样还不如安安心心的当个傀儡,至少吃喝不愁又没有性命之忧。

而且当傀儡皇帝也是有操作空间的,当然,必须是权臣不反对的事。

说他还孬种的另一点就是,一生被诸侯掳来掠去,最后亲手葬送了汉室四百年基业让位给曹丕。

伯和最终选择退位,禅让给曹孟德之子子恒,并非是在逼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是顺应形势、为保护黎民苍生免受战火屠戮而主动做出的选择。

因此,他即使趁战乱流落民间,也不会选择借助忠义之士帮他夺回皇权。

因为伯和已经洞察天下大势,汉室衰亡已不可逆转,最明珠的选择就是借助曹魏的力量,结束战乱,保护黎民百姓。

伯和能在董仲颖之乱、三国争雄中生存下来并顺利将天下和平移交曹魏,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还能在顺应局势,顾全大局的角度上减少对国家最少的伤害。

在我看来伯和是一个潜龙在渊,可怜的人,一个生不逢时的君主,一个挣扎过后又向现实妥协了的人。

汉朝算不上是他葬送的,但不过生不逢时啊,谁也逃不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