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诸子百家”这个词汇,但凡上中学历史课时不是全程睡觉的,大概都听说过。不过古人好虚数,动辄“千百万”的谁当真谁就输了,这个“百家”大概是出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做过的一番统计: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此后在《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记载的“诸子”总数甚至超过了千家,这件事情可就怪哉了——古人向来是不吝于牛皮吹上天的,估计看见水龙头跑水都能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怎么唯独在“诸子”的数目上谦虚了?

诸子百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

不过若是翻翻这几部竖版繁体的大部头,除了能收获头晕眼花这一成就之外,还能解开上述疑问:其实所谓的“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并不是说先秦时期的各学术派别有189家,而是班固搜集到的诸子典籍的数目——其中儒家有53部、道家有37部、阴阳家有20部、法家有10部、墨家有6部、名家7部、纵横家有12部、杂家有20部、农家有9部、小说家有15部,加起来正好189部、4324篇。而此后统计的“千家之说”大体也是如此,并非指学术派别的数量,而是典籍的数目。

那么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家呢?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传第七十》中论各种学说要旨时,将其分为六家: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而在此前战国时期的荀子则有“六说十二家”的观点,分别是一说它嚣与魏牟、二说陈仲与史鳅、三说墨翟与宋銒、四说慎到与田骈、五说惠施与邓析、六说子思与孟轲。不过在荀子看来,被点名的这12人都不是什么好鸟:“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唯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才能“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荀子·非十二子》)

儒家“三圣”中,荀子和孟子在后世都不怎么受统治者待见

而班固则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将诸子百家分为儒、墨、名、法、道、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去“不可观”的小说家之后,又称九流。

荀子之说意在骂街,暂且可以不论。而在司马迁和班固统计的各流派中,其实差别也很大。

1、在组织上有大量信徒、除了思想体系还有行动表现的,唯儒家与墨家。

儒家就不用多说了,汉武帝时的一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招,使得儒家在中国将近2千年的历史中,地位形同基督教之于欧洲,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至于墨家,韩非子曾经叹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篇》)孟子也认为自春秋以来“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由此可见墨家在当时的影响力。

墨子其实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不如儒家会来事,所以不招人喜欢

墨家是个极其注重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学术团体,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几乎就是跟儒家扭着劲儿来。不过因为儒家的兴起,老冤家墨家遭到打压,再者墨家对人的要求太过严格,主张又与统治阶层的需求格格不入,所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2、在学术思想上,可以开宗立派的有儒、墨、法、道四家。

法家与现代法治思想不同,包含了伦理、社会、政治与法治等多方面内容,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标,因此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仅次于儒家。

说起法家总有人提起商鞅,其实集法家之大成者非韩非莫属

但正如墨家处处看儒家不顺眼,儒家更是视法家如死敌,大有“汉贼不两立”之势。尤其是重用法家的秦二世而亡,更是成了儒家口诛笔伐的反面典型,破口大骂了两千年还没过足瘾头。

儒家(其实是董仲舒)主张的“天人感应”、“道统”以及后期发展出的宋明理学对于统治阶层加强君主集权非常有利,所以被后世大多数王朝作为立国之本。不过大多数头脑清醒的帝王都很清楚,单凭儒家的嘴炮功夫是治理不好国家的,甚至只会添乱(如儒家理论的忠实实践者王莽同学,不但搞丢了江山、搞没了小命,更有甚者还被恩将仇报的儒家踢出门墙,又被扣上了满脑袋的屎盆子),唯有儒法结合,才是治国正理。

儒家因董仲舒而兴,但在学术思想上也被这货歪曲得最狠

不过士大夫的嘴皮子当皇帝的也惹不起,于是历史上几乎所有聪明而且有为的皇帝都是挂着“内圣外王”的羊皮,卖“内王外圣”的狗肉:

“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常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资治通鉴·汉纪十九》)

道家为老子首创,主张“清静无为”,“纯任自然”,提出“知雄守雌”、“刚柔并济”等辩证主义思想。道家最初本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存世教人,不过后来逐渐跑偏,拐进了宗教、养生、艺术等小胡同,甚至有了“佛道儒”之说(儒家、儒生、儒教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成了一门以拜神念经为主的宗教。若是老子泉下有知,当作何感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后来又成了太上老君……

3、其余诸家,则是“三观”有别而已,并没有明确的思想体系。

其余如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更多的是研究领域和价值取向的区别,在思想上并没有显著的组织和体系。而其中的部分流派,如纵横家、小说家等,更多的是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著名人物,在学术思想上很难自成一派。

4、其实诸子百家中的各学派并非泾渭分明,彼此间即有“内斗”亦有“外联”。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不显,诸侯并立实同列国。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学说,并在彼此之间的激烈碰撞过程中,相互融合、吸收、改良。尽管各学派在宣传、教学时言辞激烈、门户森严,但事实上彼此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比如儒家和道家:“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比如儒家和墨家:“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而在思想上两者都倡导“仁爱”和“人治”;再比如法、道两家主张刚柔不相容,但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但将申(不害)韩和老庄并列一传,还指出“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而且韩非子也著有《解老》、《喻老》等名篇;而孟子和荀子同出于儒家,却是一个主张性善论,一个主张性恶论。同时,荀子的思想接近于法家,而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又是荀子的学生等等。